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形成了独具特色、影响深远的农耕文明,“耕读传家”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教育传统。经过数千年的文明传承,耕读教育早已不仅仅限于字面的“耕”与“读”的教育,而是一个全面完善的伴随炎黄子孙成长的综合素养培育体系。现代化的耕读教育,以学生达成“知行合一”的沉浸式体验为途径与目标,引导学生在“沉浸式作业”过程中持续追求更具情境、更高层次的“沉浸式”感受。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9609.html
“沉浸式”耕读作业的要求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9609.html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出台,在“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部分中明确提出“开展耕读教育”。耕读教育属于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内容,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全人、全程、全方位的综合育人体系。“沉浸式”耕读作业,将耕读教育融入每个学生的生活中。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9609.html
建构体系。“沉浸式”耕读作业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备现代生活素养的小公民。学校根据地域特色、学校文化特色,考虑学生心理特征及兴趣差异、乡土情怀的培育、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任务的可行性,开发了“小农民”“读书娃”“小城管”“小乘客”“健康娃”“研学娃”“艺术娃”“科学娃”八个体验项目,前五项为必做项目,后三项为选做项目,让每个学生都有感兴趣、能参与的项目。在此基础上,每个项目根据学生年段及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空间设计作业任务。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9609.html
明晰作业任务。根据学生年段以及体验空间的层次性,设计明确可操作的体验作业。作业任务表述独立,但整合于学生成长生活中。首先,所有任务都与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学习知识技能、融入社会相关。其次,任务以由低到高的层次表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状态领取高层次任务完成,并将过程性信息(照片、视频、文字等)反馈到评价的相应项目。再其次,各个空间的任务有相互交融的地方。比如“小农民”作业,第三学段有“参与现代智能养殖园”的任务,该任务与“科学娃”第三学段任务之一相融合。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9609.html
以“小乘客”作业任务为例:山村学生散居于各个村岕,上下学需要校车接送。“小乘客”体验项目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优势,让学生自觉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督促、自我克制、自我改正,从而形成良好的公共秩序素养。(“小乘客”作业任务见表1)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9609.html
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9609.html
“沉浸式”耕读作业的特征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9609.html
“沉浸式”耕读作业立足学生日常生活,具备以下四个特征。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9609.html
具备地域文化的印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关于家乡的记忆,是每一个华夏子孙内心凝聚的最深切乡愁。学校在构建耕读作业体系时,往往以最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为核心,形成有向心力的体验作业。比如:以中医药种植为主的山村,因势利导开展识中药、知药性、种中药、制中药体验活动;根据传统地方美食酥糖,开展“躬耕陇亩”“芝麻开花节节高”“擀糖撒粉捏夹拉,层数一百二十八”的耕种、收获、手工制作等系列农事、作坊作业;拥有“金钉子”这一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与中科院院士联系,开展“身边的金钉子——地质调查”“我们生活的地球——环境保护”“院士云课堂——化石解密与修复”系列科普活动;挖掘地方民间传统艺术“木版年画”,开发送年画、赏年画、印年画、雕木版四个体验单元。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9609.html
带有传统文化的烙印。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里就有“农家”。《吕氏春秋》收录《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农家之言,至今仍有积极的参考意义。学校在“半亩方田”种植园里,引导学生根据作物特性,依地势规划土地使用:高处的地种植耐旱作物芝麻、花生、番薯等。芝麻生长期需要一定的水肥,就把芝麻地规划在离水塘较近的高地上。高地边缘种上向日葵。低处临水塘,以种植蔬菜为主。水塘另一侧则为洼地,辟出一小块水田种植水稻,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朴素思想。水塘旁边摆五口大缸,半截埋入土里,盖上木板,用来沤农家绿色有机肥。学生按班级轮流,每天到食堂收集蛋壳、鱼鳞鱼内脏、蔬菜的根须等,按类别放进大缸沤肥。每天的餐后水果皮,各个班级也由学生轮流收集,入缸沤肥。学生认真地笃行着,在时间的沉淀里改良土壤。每个班级的种植作物是集体讨论多数意见的选择,作物的种植、管理、养护的时间节点,均由学生查阅资料、请教老农,掌握农时,及时施作。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9609.html
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生活即教育,学习即生活。“沉浸式”耕读体验不是游离于日常生活之外的生硬拼接内容,而是来源于日常,生长于生活的。学校根据节日、二十四节气开展相应的农事体验:清明采苎麻叶、嫩鼠曲草做青团,立夏识百草学烹凉茶,端午挂菖蒲艾草做香囊,重阳做枣糕敬老人..浓浓的中国味儿里,传递的是传统文化的情结,凝聚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如“木版年画”四个单元的体验作业,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作业设计反年画制作过程而行之:低年级学生到村镇、集市上送年画,感受乡亲们对年画的欢迎和喜爱,从而欣赏年画,设计并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年画宝宝;中年级学生学习调色、印刷年画,刻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年画宝宝;高年级学生学习雕刻木版,设计并雕出自己心目中的年画。送年画、赏年画、印年画、雕木版四个体验单元作业难度逐渐增加,恰是年画成品形成的相反过程。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9609.html
培育学生的田园生活情怀。“沉浸式”耕读作业在过程中培育学生热爱田园、热爱劳动的情怀。首先,引导学生诵读积累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品味文字与生活的融通之美。“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正是农耕园取名“半亩方田”的由来。其次,设计学科与劳动结合的作业,引导学生将学科知识与耕作情境融会贯通。比如,让一年级的学生练习用点子图表示蔬菜的棵数,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在农耕园里玩对子——“花对草”“黄花对绿草”,顺便拔去争夺养分的野草等。这样的练习提高了学生与劳作的亲近感。再其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集体劳作。集体劳动的乐趣,往往能战胜劳动中的苦与累。很多班级形成了自己的“种植日志”,录下劳动的感受:翻土、拎水、施肥的艰辛,除虫时的咋呼与沉着,合作的快乐,收获的欣喜。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9609.html
“沉浸式”耕读作业的效果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9609.html
“沉浸式”耕读作业由学校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以成长为目标,以作业为抓手,以沉浸为形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9609.html
彰显了学校在协同育人机制中的主导作用。学校是距离学生最近的教育机构,具备专业的育人本领,在“三位一体”育人体系中起主导作用。学校秉持教育自觉与文化自觉,扎根学生生活,主动进行耕读教育资源的挖掘和整合,构建起全面的耕读教育环境与要素网络,使原本零星散点偶发式的学生耕读体验形成结构化的作业体系,最大限度地实现耕读作业的有效性、科学性。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9609.html
确立了家庭在协同育人机制中的主体作用。“沉浸式”耕读作业将学生日常生活、成长学习融通为一个有机系统,学生沉浸其中,于不知不觉间完成作业,达成有效的时间管理,也营造了良好的家庭氛围。学校编制《“耕读娃”成长作业册》作为家校联系的重要载体,倡导“点点滴滴做起,分分秒秒有成”。把按时起床、个人卫生、参与家务、参与班级服务等生活常规纳入每日成长作业,将体育锻炼与阅读、书写与表达设计成每日亲子互动作业,作业用时长则三五分钟,短则数秒。建议每个家庭每天晚上固定用5到10分钟时间开展“每日成长盘点”,家长和孩子一起评价、记录孩子当天的成长作业情况。一段时间后,家长的积极反馈纷至沓来:“每天晚上的成长盘点效果非常好!现在孩子早上闹钟一响就起床,不用我一遍又一遍催了。”“吃饭前,孩子抢着给大家分筷子,给老人盛饭。”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9609.html
实现了社会在协同育人机制中的支持作用。“沉浸式”耕读作业在专业领域对情境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学校与相关方面沟通联系,达成社会资源的开放与共享。“科学娃”“艺术娃”“读书娃”作业项目中,中科院院士、国家一级越剧演员、“浙江省文艺人才”木版年画传承人等专业人士定期到学校指导。除云端平台之外,南京古生物研究所、浙江大学农科院基地、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等社会资源成为学生“沉浸式”耕读作业的平台。学生在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的实验室里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学习科学知识,感悟科学精神;在浙江大学农科院基地惊叹于桑葚新品种的多姿多彩,在浙江大学研究生带领下参加规模化、现代化的育种、植护、管理等农事实践;在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了解抗日英雄的事迹,学习用棉花纺纱织土布,学习用竹片制作纽扣,感受当年新四军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奋斗精神。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9609.html
(作者:沈红芳,单位: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泗安镇实验小学)(《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3期)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9609.html
- 我的微信
- 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微信扫一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