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个体实践

admin 2023年2月20日08:33:06
评论
47 4816字阅读16分3秒
摘要

文明与文化的主体是人,人的行动与行为构成了文化的主要部分,而其物质痕迹则是文明的细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一方面,这固然是对主流媒体、文化部门等专业机构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是对当代中国人日常生活方式的某种寄望与期许。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中华文化的实然代表,“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本质就是要求每一个人都向外释放善意,显现出“可信、可爱、可敬”的品质与素养。

文明与文化的主体是人,人的行动与行为构成了文化的主要部分,而其物质痕迹则是文明的细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一方面,这固然是对主流媒体、文化部门等专业机构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是对当代中国人日常生活方式的某种寄望与期许。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中华文化的实然代表,“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本质就是要求每一个人都向外释放善意,显现出“可信、可爱、可敬”的品质与素养。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13.html

在一个深度全球化的时代中,智能互联网成为日常社交的基本媒介,每个人都有可能、也很容易融入国际传播之中,面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而就个体来说,国际传播的实践可以怎样展开呢?我是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曾经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出国留学,其后又在中国台湾地区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我的教学工作中,虽然也因参加学术会议等到访过几个国家和地区,但我并不以国际传播实践为专业,也没有专门从事过国际传播的工作,更缺乏自觉的意识。而恰是这种无意识的意识中,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很自然地融入了我的日常生活、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之中。它很直观地说明了我们正在进入这样一个时代:“全球化并不是关于我们所有的人或至少我们中最富才干、最有作为的人所希望从事的东西,而是发生在我们大家身上的东西。”(摘自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一书,郭国良、徐建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13.html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中,我们尤其需要一种对全球性倡议和行动的自觉,它深刻地立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我认知之中,是对区隔的打破、对壁垒的跨越、对歧视的唾弃、对恐惧的化解,是对陌生人释放善意,也是对共同体充满信心。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13.html

日常迁移:融入生活的新国际传播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13.html

智能互联网与深度全球化的耦合,直接导致了我们每个个体都会在日常生活中“迁移”或“卷入”其他文明与文化之中,而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更加剧了这一进程。譬如今天我们普遍都会关切俄乌冲突的状况与趋势,关心美国印太战略的野心及其推进。有了智能互联网,我们随时随地随手点开某款新闻或社交APP,就能看到全球发生的事态。这种现象促使了国际传播的日常化。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13.html

我在微信(WeChat)上可以便捷地与在美国、英国的朋友聊天,与印尼、韩国留学生探讨课程论文的进展,催促他们尽快提交作业;也可以通过视频网站追着最新的美剧、日剧;还可以用Zoom、Dropbox等软件参与国际学术交流。而在这种日常交往过程中,必要的全球意识也在逐渐生长。这种生长是内在的,也是潜层的。它没有轰轰烈烈的运动式传播,而是隐藏在交往细节之中。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13.html

2012年,我在美国杜克大学读书,收到学校International House发来的邀请函,说他们要办一个“汉语角”活动,每周四晚邀请华人学生学者陪想学中文的美国人练口语。那时候,“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门专业刚刚正式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不再属于控制设点专业,媒体也在广泛宣传报道方兴未艾的世界中文学习热潮。我抱着极大的期待,参加了他们组织的第一次“汉语角”活动。那天,我见到了5位平时常见的华人朋友,而来练口语的美国人只有1位。我们6个华人围着1位在读的美国白人大学生,热情地与他交流。我们问他学什么专业的,他说自己是学商科的;问他为什么想学中文,他说因为中国市场巨大,机会很多。说实话,这一来自我亲身经历的观感,与当时国内部分媒体宣传的中华文化吸引力相去甚远,来自其他国家的普通人之所以会对中文学习产生兴趣,主要不是因为文化,而是因为市场规模、经济实力,在当时是一种“潜在”的事实。正因为此,大量有组织的中华文化“走出去”活动吸引的都是当地华人,对当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影响并不大。我也曾撰文指出,每年出口的中国茶叶也大半由华人华侨消费,中国茶文化迄今没有真正深入海外民众日常生活的“毛细血管”。毕竟,跨文化传播研究早就证明,文化是在地的,它的迁移往往与日常生活的转译关系密切,没有日常的濡染,就很难有对他者文化的体认、尊重与涵化。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13.html

而这种文化间长期形成的区隔,恰恰很有可能在智能互联时代被日趋元宇宙化的数字技术所突破。今天,人们可以在海量而便捷的信息传递中形成日常的文化迁移之感。特别是对叙事艺术来说,广泛的日常交往与阅读接受,可以让更多人体会到世界本是一体,所有人在日常生活的吃喝拉撒、婚丧嫁娶层面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两百年前,歌德正是通过读中国小说,如法译本《玉娇梨》和英译本《花笺记》,感受到了这一点,从而提出“世界文学”时代的来临。而如今,电视剧《人世间》《苍兰诀》《媳妇的美好生活》等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它们所带来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果显然更加值得期待。不过,当年中华文化打动的是伏尔泰、歌德、海德格尔等思想家,而今,通过数字技术的发展,它可以打动的对象逐渐拓展至普罗大众。对此,学者不可不察,亦不可不于日常中广泛实践。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13.html

课堂教学:重塑认知的跨文化传播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13.html

如果说既往的国际传播推向世界的主要是中华文化精品,试图走“上层路线”,努力做到“影响有影响力的人”,那么,在智能互联时代,新国际传播要做的则是重心下沉,以塑造普通人的认知为核心,展开全球意识的构建。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13.html

这种建构,落在一名高校教师的身上,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课堂。我在浙江大学开设了本科生课程“跨文化传播”,每年春天,都有一百六七十位学生选课。其实,相似的课程在不同学院、科系都有开设,比如外语学院会开设“跨文化交际”,管理学院会开设“跨文化管理”等,大家都关心“跨文化”,但着眼点却极为不同。对语言类专业来说,要紧的是交际的规范与细节;对管理类专业来说,跨国的团队建设、谈判技巧是教学的核心。而我开设的“跨文化传播”,目的是要塑造一种对全球化的包容性认知,使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能转化为文明交流互鉴的具体行为,让学生们认识到世界之所以丰富是因为每一种文化的贡献。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13.html

每年的选课学生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留学生。由于语言等文化差异,留学生普遍表示很难融入课堂之中,“每到分小组的课程作业时,我们总是不受欢迎”。这让我感到十分震惊。一门以“跨文化”为主题的课程,怎么可以让文化无法在课堂内“跨”起来呢?经过几次与学生的交谈,我决定转变课程设计思路,要求学生以一个具体的跨文化传播项目构想(如在某地唐人街开一家中国风的商店)为作业,在课上明确要求,每一个小组都必须有留学生参与,并且要在作业中充分体现这位留学生的作用。这样一来,留学生就成了“香饽饽”,各个小组都抢着要他们加入自己的团队。于是,开在纽约唐人街的轰趴馆、开在吉隆坡唐人街的密室逃脱、开在多伦多唐人街的中式婚庆体验店、开在墨尔本唐人街的洗脚城纷纷涌现——学生们在校园内寻找当地学生做“市调”,搞“街访”,拍成短视频,拟定商业策划案,用产品展示、现场体验、直播带货等方式呈现于课堂。有的小组特调了茶与咖啡相融合的“新饮料”,请大家品尝;有的小组设计了中西合璧的婚礼场景,用简单的PPT营造出声光电的效果,“演”给同学们看。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13.html

一门课程结束后,许多中国同学都向我反映,原来留学生同学是这么有想法的啊,以前都没有很好地沟通,错过了向他们学习的机会。而一位擅长跳街舞的韩国同学黄裕新更是兴奋地给我写信,信中说: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13.html

老师,您记得吗?我们3月份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面临的问题是找不到有中国同学的小组。那时候,多亏有老师的课程告诉大家文化的平等多样,我们才能找到小组。大一时,因为刚来中国,中文比现在还差。所以,跟中国同学一起做作业的时候,他们听不懂,我们也听不懂。再加上几个韩国留学生不太老实,中国同学们逐渐不喜欢我们了。那时候,我们没有证明“我们也能做好”的机会,我感到很可惜……我们几个韩国留学生都把这次机会当作最后的机会。做小组作业的时候,我们比中国同学更积极地参加讨论,我们就是想给他们看,我们也很老实。而这是由于老师您在课上讲述的观点和思想,打开了我们的视野,给了我们很大的机会。所以,我们更努力了。最终结果也很好,我们小组的成员都夸奖我。她们跟我说,她们很喜欢我。谢谢您,老师……老师,是您给了我们钥匙。于是,我将来能够说,因为有一位很棒的老师,所以各国的学生都没有差别,我们也能够好好学习!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13.html

社会参与:投身时代的跨语境传播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13.html

课堂教学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文化语境中展开的社会实验,而一种新的全球认知能否真正成为普遍观念,还有待更为广泛与深刻的社会参与。10年前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比较局限于形式,写书法、做风筝、包饺子、贴春联,以及功夫片……几乎构成了世界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而我们的传播没有打破这种印象,反而固化了它的存在感。这其实是以单向教学或灌输为传输形态最难避免的短板。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13.html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应该在社会进程中展现自己,它固然要通过文化艺术交流,构建出一整套带有新时代特色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从而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但更重要的是,它也需要融入全球事态发展之中,于话语斗争和舆论态势中彰显自我的存在感。这不仅是主流机构媒体的职责,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意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而这一“走向”的最终主体,应该是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人。人的对话,往往基于情感,它可能比机构的发声、官方的回应更有亲切感和说服力。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13.html

在新冠肺炎疫情刚刚暴发的时候,由于部分无良媒体的话语操纵,海外民众的恐华情绪一度较为严重,甚至出现了妖魔化中国的趋势。当时的情况是海外媒体对中国疫情的报道十分恶劣,仅见病苦而乏同情。对此,我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肖樱教授共同发起了“We Care(我们关心)”行动,带领自己的研究生团队在海外社交媒体(Instagram、Facebook)上开辟了两个专门的平台,通过翻译和转发国内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包括新闻通讯、图片、短视频等,传播中国人民在抗击疫情中的感人故事。随后,美国北佐治亚大学的毛佩洁教授、湖南大学的谢莹老师等学者也带领研究生团队加入其中。整个民间自发的传播行为历时近两个月,共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扬州大学、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等24位高校师生参与,将中国真实的抗疫状况尽可能多地展现于海外。我们期待通过真挚的情感促使人们放下成见,各自以微小的力量推动人类灾难的消弭。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13.html

之后,这种基于个体的国际传播仍然在我的职业生涯中频繁出现。2021年暑期,我带中外学生到浙江龙泉开展社会实践,为龙泉青瓷、宝剑业内老中青三代六位代表性传承人拍摄了12部微纪录片,来自伊拉克的留学生HALO MOHAMMED ISMAEL全程随队,深受教育。我们把纪录片制成中、英、双语三版,在浙江英文网、浙江大学Facebook、浙江大学Instgram等平台进行传播,而其完整版不但在巴基斯坦国家电视台播出,还被用作第四届世界青瓷大会的开幕式影片。2022年暑期,我又带学生到云南景东开展社会实践,拍摄的短纪录片和视频报道也以多语种的形式,在美国、俄罗斯、韩国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展播。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13.html

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国际传播形态,却又深刻而细腻地构建起世界对中国的认知与观感。每个人似乎都可以在各自的工作与生活中参与其间,从而建构新的全球体验。长久以来,人们学习他者文化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我。法国汉学家于连在其著作《迂回与进入》的前言结尾处就这样表述:“正面对着中国——间接通过希腊。但是我最努力要接近的是希腊。事实上,我们越深入,就越会导致回归。这在遥远国度进行的意义微妙的旅行,促使我们回溯到我们自己的思想。”(杜小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其实,任何面向世界的自我讲述,本身就是一种自我认知。在基于个体的国际传播中,我们学会了用一种更加开放、开明的心态来面对古老的中华文化,也更加能够以创新、创造的视野来重新体认它。这一进程不就是人们心心念念的“现代化”吗?(作者林玮系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美国杜克大学留学)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13.html

来源:《神州学人》(2023年第2期)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13.html

  • 我的微信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admi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2月20日08:33:0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duolaoshi.cn/831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