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要论断,对我国新时代民族工作有着重要意义,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民族地区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形成了诸多可行方案和地方经验。但各地在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与实践未能有效衔接、缺乏多学科协同推进、未能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等。为顺应新形势新发展,民族地区学校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过程中,应依据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规律,结合地方特色,开展具有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强化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和认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走深走实。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159.html
资源共享:发挥教育数字化作用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159.html
学校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强化民族地区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在青少年成长轨迹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借助教育数字化机遇,丰富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将为青少年的行为习惯、理想信念的养成带来更大的助力,有利于形成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育人格局。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159.html
民族地区学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过程中,大多面临着地域条件限制,较难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和互动的困难。解决空间距离问题,离不开互联网对传播方式和教育资源的丰富。学校教育借助网络媒体的力量,不仅能丰富学习方式,增加学习的互动性,还能在丰富教学工具和方法的同时,实现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159.html
在网络平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要注重优秀教育内容和经验的互鉴共享,形成共学、共乐的教育格局。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艺术等内容的宣传教育,丰富网络文化,形成全方位、多平台、立体化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格局,以及多渠道、高密度、深层次、长效化的教育效应,使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另一方面,要通过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栏、班会、文化讲座等多种载体,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提高青少年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中的参与度。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159.html
突出特色: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159.html
校园文化活动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转化为文化实践活动,可以强化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当前,民族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正在有序推进中,其中,青海省提出的“民族团结+教育”融合发展,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优质课比赛、民族文化知识讲座等系列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注重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学习,把丰富校园文化作为提升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的实践方向之一。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159.html
民族地区为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提供了丰富的条件支撑,但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中,一些高校仅开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缺少课程与实践的有效衔接,无法让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习做到真正入脑入心,长此以往,将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不能误入以理论灌输为主的怪圈。一方面,应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分层次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示范点或示范基地,借助中华民族发展史、民俗文化、民族传统体育等教育内容,加强品牌建设,在发挥现有教育平台作用的基础上,打造一批优秀的、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通过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让青少年感受民族文化的艺术魅力,树立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应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教育,充分利用寒暑假等时间,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义务支教、调研研究、学习考察、“三下乡”服务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新时代党的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悟中国人民勇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伟大创举,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而提升青少年的家国情怀和文化素养。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159.html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弘扬革命文化,发挥红色文化感染力,有助于构建爱国主义教育格局;加强中国历史文化的学习,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有助于青少年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有效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开展经典诵读、民族艺术展演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有助于促进青少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与此同时,校园文化建设还应顺应时代发展,守正创新,让传统文化紧随时代的步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新的动力,充分发挥学校文化育人主阵地的作用。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159.html
融会贯通:融入思政建设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159.html
思政教育是强化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解和认知的重要途径,能够逐步增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就青海省的实践来看,各级各类学校结合校情制定了相关的实施方案,成立了“思政课协同创新中心”,开设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要内容的思政课程,营造了“大思政”育人环境。同时,各校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核心,依据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规律,结合地方特色,开展具有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课程思政活动探索。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159.html
民族地区学校应依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循序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同学段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不尽相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在“学前及小学教育阶段启蒙共同体意识、孵育爱国情感;初中教育阶段强化共同体认知、激发共同体情感;高中及中专教育阶段树立价值理性、增强共同体认同;大学教育阶段践行共同体意识、实现知行合一”,形成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仅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纵向衔接,还应与多课程横向融通,通过多学科的联合发力,从多角度、多视野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内涵、精神价值,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校教育中落实落细,有效地融入思政课程综合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当中。与此同时,“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发现各民族文化、历史和行为中的共同要素,使其凝练为社会共享的核心价值。”民族地区基于多民族关系和多元文化背景,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做法,学校教育应借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路径打牢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此外,还应进一步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增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相关课程的比例,有效地增进不同民族学生间的交往互动,为实现各民族师生更为深入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基础条件。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159.html
内外联动:形成教育合力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159.html
民族地区的民族构成多样,各民族长期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在经济、文化、情感等方面形成了交融互嵌、美美与共的多元一体格局。这就意味着民族地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应该立足特殊省情,多角度、多层面广泛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2021年8月召开的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159.html
近年来,青海省率先进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创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举办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创立马背宣讲队、专家宣讲团等队伍,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和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成主题教育展馆,打造主题纪念碑、雕塑、宣传长廊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教育、科研、艺术创作、文体活动之中,通过多举措、多形式,引导各族群众增强“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意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由此可见,民族地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仅要以学校教育为重心,还要避免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缺席。现实中,很多家长认为只有学校应该为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和引导负责,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引导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能仅仅依赖于学校教育。除在学校这一相对封闭的空间场域外,家庭和社会环境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和价值观念。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159.html
青少年时期处于“拔节孕穗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特殊性的基础上,重视校外教育资源开发,通过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协同推进,形成教育合力,提升教育的感染力。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联动的环境下,加强对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培育,鼓励青少年积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和传播者,有助于强化青少年在更全面的氛围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实现全面发展。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159.html
民族地区学校的少数民族师生所占比例较高,各民族师生在共同的空间学习共处,形成了团结互助、和谐共处的良好校园环境。充分在学校形成立体化的宣传教育格局和多渠道、高密度、深层次、长效化的教育氛围,发挥学校文化育人主阵地的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效地融入思政课程综合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当中,能够从多个方面引导青少年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建立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协同共进的育人机制,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还将进一步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助推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现常态化。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159.html
(作者:马雪莲,单位:青海师范大学)(《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2期)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159.html
- 我的微信
- 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微信扫一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