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构建新农科高质量建设体系

admin 2023年2月6日09:43:38
评论
48 4827字阅读16分5秒
摘要

[摘 要] 当前,传统农林产业发生深刻变革,新农科建设成为高校培养卓越涉农人才、寻求“立地”模式的必然选择。为推进新农科高质量建设,必须扎根中国大地,以更新学科建设观念、优化学科建设队伍、完善学科管理机制为关键,激发新农科建设动力,保障新农科建设走深走实。

[摘 要]当前,传统农林产业发生深刻变革,新农科建设成为高校培养卓越涉农人才、寻求“立地”模式的必然选择。为推进新农科高质量建设,必须扎根中国大地,以更新学科建设观念、优化学科建设队伍、完善学科管理机制为关键,激发新农科建设动力,保障新农科建设走深走实。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7763.html

[关键词]新农科;高质量;创新;融合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7763.html

在国际化、市场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科技物质装备水平、产业组织管理形式等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必然引发人才需求、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要求高校在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必须注重农林学科建设,加强与医科、工科、文科的多维度融合发展,构建复合型农业人才培养体系,从而促进农林教育质量提升。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7763.html

把握新农科高质量建设体系立足点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7763.html

《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指出,“扎根中国大地办好高等农林教育,倾心倾力服务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肩负的庄严神圣使命。”推进新农科建设要体现中国特色,扎根中国大地。既要求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农林教育,体现农林教育发展的前瞻性,重视引进国外高校农科建设和农业教育的优秀成果,又要求必须把坚持中国特色、立足中国农业发展情况作为新农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即构建新农科高质量发展体系,必须把面向世界开放发展与中国农业特色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7763.html

1.坚持教育自信与文化自信的统一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7763.html

精神培育和文化传承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教育才能深入人心,教育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文化自信是教育自信的力量引领。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国情民情,决定了新农科建设必须扎根于中国大地。要扎根中国大地构建新农科高质量建设体系,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育人。其一,要用中华民族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育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理念,新农科建设要求着力培养一大批农业现代化的领跑者、乡村振兴的引领者、美丽中国的建设者,那就要厚植“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其实质就是要求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其二,要用中华优秀传统农业文化熏陶人。我国传统农业文化中蕴含着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的传统哲学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技术和经验以及民间艺术等,并由此衍生出来的许多品质对优秀农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工业文明的发展、经济利益的驱使不断湮没了祖辈固守的农耕传统,工业与城市也在不断重构乡村的生活内容与节奏,农业文化价值逐渐走向衰败。构建新农科高质量建设体系就要用传统农业文化教育人、感染人,引导农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7763.html

2.坚持中国特色与放眼世界的统一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7763.html

扎根中国大地进行新农科建设并不是故步自封、拒绝“国际化”,而是要将中国特色与放眼世界两者有机结合。  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7763.html

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新农科建设的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建设理念、建设方案等方面,贯穿于高等农林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全过程。当前,我国高校新农科建设的整体水平不高,学科发展尚未实现与新时代健康、绿色、生态、节约等价值理念以及农业产业链的有效衔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农科建设体系,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立足中国国情与农林教育发展实际,着重变革农林教育中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围绕农业发展生态化要求,特别是针对资源开发增值、物质循环等方面的高新技术人才缺口,优化一批传统专业、推出一批绿色专业,同时强化学科群建设,从而更加有效保障粮食安全,更好地服务乡村治理、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建设,最终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农林教育的期待。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7763.html

另一方面,要求放眼世界,坚持中外融通,也就是要在国际化进程中始终坚持中国本位,既能“放得开”,又要“守得住”。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密切跟踪国际农学学术新动态,建立教师互访制度,全面了解农学学科国外发展现状和趋势,并汲取国外农林学科建设及农林教育经验,促进新农科建设与国际接轨;广泛开展与国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合作研究,通过联合建立研究中心、实验室或科研基金等方式,吸引国外专家、学者参与新农科建设工作;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秉持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积极参与国际农林教育交流与合作,并结合我国实际进行本土化改造,全力打造中国农林教育品牌,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疫情时代稳定农业生产、维护粮食安全献智献策。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7763.html

新农科高质量建设体系的服务面向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7763.html

新农科建设应主动适应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和农业现代化需要,对其服务面向进行合理定位。不仅要求与农业产业体系、科技体系、社会体系有效衔接,进一步优化农林教育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服务于乡村振兴,而且要坚持自身的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自觉以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文化在促进乡村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7763.html

1.新型农林人才的培养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7763.html

当前,人才净流入城市的状况依然未改变,人才供给缺失、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对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支撑能力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涉农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也不尽如人意。随着农村社会的专业化分工程度的加深,产业、生态、社会治理、教育、医疗、养老以及文化建设等领域都需要专业的人才,这些人才还应当是懂经营、善管理、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具备工商、税务、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适应市场、驾驭市场、抵抗市场风险。新农科要解决的正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不适配问题,其本质是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使之与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达到平衡。新农科建设应面向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着力培养引领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打造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有思想、能创新、敢实践的人才队伍。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7763.html

2.高等农林教育的蜕变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7763.html

破解高等农林教育发展瓶颈,基点应放在农科与中国社会实践的融合创新上,即农学学科体系建设上。新时代新使命要求高等农林教育必须创新发展,扎根中国大地掀起高等农林教育的质量革命是新农科建设的重要服务面向。长期以来,农林学科教育改革较为滞后,具体表现为:专业设置的陈旧性,围绕传统的农学、园艺、畜牧、水产等基础学科设置专业,落后于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进程;学科体系的狭隘性,学科体系局限于农、林、牧,涉及工、理、文、医等门类的学科较少,与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综合化、多元化的农林业体系严重不匹配;办学体系的封闭性,“经院式”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与“三农”脱节,与行业、产业发展需求脱轨。面对全球粮食供应、人口、环境的重大变化以及我国农林产业结构、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高等农林教育亟需以求新求变的活力冲破陈规暮气,加快新农科建设,全面推进教育转型“落地生根”。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7763.html

3.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7763.html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促进乡村全面发展。乡村振兴的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比如乡村企业孵化、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农产品质量溯源系统的构建等。这些都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故而,新农科建设应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致力于合理设置专业结构,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深度探索农业学术前沿,继承发扬优秀农业文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而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7763.html

新农科高质量建设体系的主要构想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7763.html

新农科建设以学科的重构、汇聚、交叉为主要特点,有着全新的理论知识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专业结构体系和组织治理体系。要确保新农科的高质量建设,需要针对当前涉农高校普遍存在的办学活力不足、管理服务效能不高、教师队伍发展乏力、学科专业滞后等问题,从理念创新、机制健全上予以保障,强化涉农高校主体作用功能发挥,在沉淀传统农科优势的同时融入新的理念、思路和方法,瞄准学科建设与现代农业需求之间的结合点,增强学科建设发展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促进高等农林教育与农业经济社会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协同的耦合关系。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7763.html

1.更新学科建设观念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7763.html

新农科高质量建设要求破除传统农林教育思想束缚,树立新的学科发展观,把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从实现高等农林教育跨越式发展、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出发,从单纯追求数量、盲目求大求全的粗放式发展向合理优化组合、促进交叉渗透的内涵式发展转变。涉农高校要从本校农林学科的发展实际出发,突出创新,实现新农科建设的“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站在学科前沿,“立地”就是要面向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主战场。具体而言,要按照“交融创新、集成优势、突出重点、引领发展”的建设思路,坚持跨学科、跨领域的建设原则,直面“四新”要求,主动与区域农业发展、改善民生、乡村振兴目标对接,集合多个学科优势进行联合攻关,促进学科创新,诱导和诞生新的学科方向,孵化新的学科增长点,培植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加快运用信息技术、新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学科的步伐,重整代表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新兴学科,设置与设施农业、数字农业、航天农业、健康农业等契合度较高的专业,形成农科类学科特色和优势,以适应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信息革命和知识创新的需要,占领农林学科发展的制高点。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7763.html

2.优化学科队伍建设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7763.html

学科队伍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农科的建设质量。新农科高质量建设的关键在于拥有一流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支具备多学科背景、学术梯队完善的建设团队。“筑巢”才能“引凤”,优秀师资人才的聚集需要一定的基础,必须多方位打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打破论资排辈的束缚,加大对优秀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根据农林教育规律设计针对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机制,真正建立“以用为本”的人才使用机制,引进、培养和造就一批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带头人,带领本学科率先占领学术发展前沿。农林教育的实践性较强,新农科建设同样离不开社会的参与。对此,要着眼于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改变封闭、自我循环的学科建设模式。一方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双方联合搭建学术成果转化平台,在引进校外师资力量,建立专兼结合、层次类别齐全的教师队伍的同时,积极选派优质人才进驻企业、农村,全面开展多层次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促进在服务社会中提升新农科建设水平;另一方面,加强与国内国外涉农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将有限的优质教师资源共享,形成相对稳定的师资资源库,让教师的才华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7763.html

3.完善学科管理机制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7763.html

要根据国际学术前沿、国家重大需求以及高校涉农学科发展目标,做好顶层设计,突破以传统学科界限为基础的管理模式,逐步建立起创新、交叉、开放和共享的运行机制。遵循农林学科发展规律,制定鼓励学科交叉创新的激励政策,将配置新的学科生长点与科研投入、高端人才引进、科研团队建设和职称晋升与奖励等政策紧密结合起来,综合推进、形成合力,促进新农科建设健康快速发展。建立学科发展优胜劣汰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制定评估指标体系,对学科建设定期组织检查、评估与考核,坚持质量优先标准,摈弃简单以学科建设数量判断建设成果质量的做法,多角度引导评价工作,重点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涉农人才队伍建设,在创新人才选拔工作中,对涉农人才予以适当倾斜;鼓励支持学科带头人申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扩大项目支持资金规模,引导农学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提升新农科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7763.html

农业是传统性、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产业,是安定天下的产业,是民生的基石、百业的基石。这一传统产业的延续和健康发展,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新农科建设作为培养高素质农林人才的重要战略举措,只有将自我的发展深植于农林行业的沃土之中,以服务“四新”建设、乡村振兴为中心任务,更加主动地聚焦脱贫攻坚、生态文明等关键领域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才能使“生命之树常绿”。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7763.html

【作者代凡也,单位:英国诺丁汉大学】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7763.html

原载2022年第23期《中国高等教育》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7763.html

  • 我的微信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admi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2月6日09:43:3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duolaoshi.cn/776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