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次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放在一个部分中进行统筹部署、集中表达,确定了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高校必须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持续完善人才发展生态,打造“强磁场”,深挖“蓄水池”,擦亮“试金石”,促成高等学府与天下英才的双向奔赴、高素质人才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强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376.html
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376.html
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376.html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苏州大学纳米材料科学教师团队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376.html
打造“强磁场”,让人才集聚于现代化建设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376.html
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构筑“百木成林”的聚才磁场,高校要发挥自身具有的科技、人才、创新三方面的独特优势,引导各类人才自觉从“到这里工作”向“为这里工作”转变,为中国式现代化不断贡献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376.html
将选才视野扩展到全球,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要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遵循“以人为本”核心原则,以承担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注重多元化、多层次引进各类人才,为我所用。充分发挥引才、聚才优势,通过优化人才结构、完善服务体系来提升人才吸引力,并通过招引人才反哺学校建设。要树立全域人才观,既要引进“领头羊”,重视引进工程技术、科技类应用型等高层次人才,也要吸引“羊群”,扩大人才引进范围,引进基础性专业技术人才,使高层次人才与基础性人才相互配合、各尽其职。要将选才视野扩展到全球,重点引进享有学术盛誉的战略科学家,加速汇聚世界一流创新团队,为顶尖人才量身定制专门科研平台,做到有条件、有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和留住更多战略科技人才。要聚焦世界学术前沿,借鉴发达国家学术领域的经验与做法,注重培育国际性学术大家、国际学术精英,加快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抢占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制高点。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376.html
以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导向,创新人才组织形式。坚持以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导向,布局系列改革,创新人才组织形式,创新人才使用机制。要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关键领域进行系统布局,统筹实施重点人才开发计划,同步考虑人才培养方式和人才发展机制改革。要构建实施“五位一体”科技创新体系,突出“高精尖缺”导向,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和新兴学科,细化人才规划目标。要打造一流科技生态和人才生态,持续优化高校师资队伍结构,坚持“科学家本位”方向不动摇,探索实施“领军人才+专家团队+科研平台”引智新模式。要积极争取国家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和大科学装置布局落地,依托现有国家级平台,培养、引进、聚集、使用一批战略引领型人才。还要提供高质量科教资源支持,鼓励人才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有效破解“卡脖子”难题,产出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为锻造战略科技硬实力、实现尖端科技自主可控贡献力量。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376.html
做强产学研协同科研体系,打造人才汇聚新生态。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实验室体系、产学研协同的科研体系,持续推进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四大”联动建设,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要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充分发挥地方产业、科教、资本等模块优势,推动顶尖人才团队共引、校地人才资源共享、科研实验平台共用,携手建设人才高地。要着力建设依托学校、立足当地、辐射周边的区域创新服务平台,通过高质量创业基地和创客空间,吸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科研成果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校创新创业。要深化产学研合作,克服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组织间合作屏障,从科研投入、科技评价、科研项目等方面出发,进一步拓展和吸引全社会创新要素资源,推进多元化的科研投入结构。要建立产才融合发展机制,培育产业领军人才,以“双聘制”形式,让人才以不同身份在企业和高校同时从事创新实践与科研教学。要聚焦“四个面向”,紧密联系学科发展与市场需求,加强转化应用研究,优化知识产权管理,为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和全周期保障。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376.html
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376.html
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生在开展实验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376.html
深挖“蓄水池”,让人才成长于现代化建设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376.html
对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是全方位、全新的。当前,我国面临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短缺、基础研究和关键领域专业人才不足、专业人才分布不均衡等问题,人才作为稀缺资源、战略资源,不可能完全依靠外部培养,高校需要在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上担起责任。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376.html
加大“双一流”建设力度,筑牢人才自主培养基础工程。培养一流人才既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要素,也是高校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评价标准。而要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提供人才资源,也必须以一流高校群作为坚实基础。因此,必须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充分发挥建设高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在战略方向上,高校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原则。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跳出学校看学校、跳出教育看教育”,人才培养要紧紧围绕世界科技前沿及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做到同频共振。在战术路径上,高校必须坚持以“双一流”建设赋能人才培养。扎根中国大地,坚持中国特色,紧扣国家重大急需,全方位谋划一流学科群建设,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强化人才培养的跨学科性、多学科性。创新一流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面向数字时代,实施制度化、常态化的知识更新,超常规培养急需人才。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376.html
创新全链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当前,破除高水平人才供应困境,完善高校人才自主培养顶层设计,已迫在眉睫。高校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打通“三链”,着力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一是打通“产学研”一体化链,推动高素质人才培养。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与产业共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和大型科技基础设施,通过与行业重点企业联合培养,实现从“学用结合”向“学用创融合”提升,助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产业创新协同发展,为行业培养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型、产业化、高科技人才。二是打通“三创”融合链,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将“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融入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具备多元化的知识与能力,成为更懂创意、更懂跨界、更懂开放、更会合作的人才。三是打通本硕博贯通式培养链,推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有机衔接、梯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存在的“割裂”问题,横向拓展学生在交叉专业领域的知识宽度,纵向加深学生在专业领域内的科研能力和本领,缩短人才培养周期,让科研“好苗子”尽早“破土而出”,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补齐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376.html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打造人才自主培养比较优势。坚持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用好教育评价指挥棒,建立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大力培厚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不断完善教学模式评价机制,引导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早进团队”,鼓励教师将最新研究成果与学术前沿引入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提升科研素养。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评价机制,进一步加强系统科研训练,让学生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中,厚植人才资源竞争优势。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376.html
擦亮“试金石”,让人才服务于现代化建设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376.html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在人才工作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着眼人才评价、激励、使用、服务等层面进行了系列改革,并取得了较好成效。立足新时代新征程,需要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充分释放人才活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376.html
完善评价,让人才“大胆闯”。高校要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实施“铸魂润心”强师行动计划,严把思想政治素质关,持续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政治吸纳,强化教师教书育人、做大先生的责任担当。持续推进破“五唯”工作,精简人才“帽子”,建立综合考虑创新价值、科研能力、个人贡献的人才评价体系,突出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的导向,注重与实际需求挂钩,避免“一刀切”评价,形成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潜心研究的评价体系。采取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重点与全面相结合的国际化、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并完善以人才分类管理为重点、基于学术影响和价值贡献的评价机制。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376.html
放手使用,让人才“打头阵”。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技工作发展规律,破除传统的行政化管理思维,积极为人才松绑,做到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敢于放手任用青年骨干人才,让其打头阵、当先锋,积极在关键岗位上释放创新发展能量。赋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和领军人才更多技术、经费、资源层面使用决定权和调度权。落实科研项目责任制,改革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机制,以“军令状”和“揭榜挂帅”为抓手,严格按照制度进行评价监督,确保组织管理方式有序、科研项目有成效,形成以信任为基础,松紧有度、张弛有道的人才使用机制。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376.html
给予重担,让人才“成帅才”。人才是创新驱动的核心力量,高校要引导人才面向国家和时代重大需求,面向科学前沿的新问题、社会发展的大问题、国家急迫的难问题,以自己的知识专长和研究成果,用于国之命脉、用于国之重器、用于国之大政,将人才的学术理想融入到国家科技创新的伟大事业中。发挥帅才型科学家“关键少数”作用,建立健全整合科研资源的机制,在实施新的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委以重任,明确权责清单。建立有效整合不同类型科研机构各类资源的机制,加强与大院大所合作对接,打造能级更高的创新平台,为帅才型科学家承担重大科研任务提供协调和服务,让更多人才能够大显身手。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376.html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人才成为创新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地位和支撑作用愈加凸显。高校尤其是“双一流”建设高校,承担着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使命,在创新资源储备库、人才储备库中具有核心作用,必须深入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培优建强用好“第一资源”,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作者张晓宏系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376.html
来源:《神州学人》(2022年第12期)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376.html
- 我的微信
- 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微信扫一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