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实现高校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贯彻“四为方针”,突出鲜明导向,以统筹思维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加快培养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提升高校技术创新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智力支撑。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322.html
[关键词]“四个面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322.html
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面对高校尤其是“双一流”高校仍然存在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供给能力不足、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不够精准、资源配置亟待优化等问题,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高校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充分发挥其学科交叉融合、基础研究深厚、人才济济等方面的天然优势,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贡献力量。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322.html
坚持时代导向,发挥基础研究优势,全面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322.html
把握时代脉搏。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加速突破运用,学科之间、科学与技术之间、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技创新广度显著增加,科技创新深度显著加深,科技创新速度显著加快,科技创新精度显著加强。宇宙起源、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都是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面对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趋势,高校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尖水平,搞清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抓紧谋划、扎实推进,发挥优势、直面不足、弥合差距,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产出更多重大原创性理论成果和颠覆性技术成果,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为建设科技强国发挥支撑引领作用。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322.html
强化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只有持之以恒地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才能稳步夯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当下, 我国面临的许多 “卡脖子”技术问题,根源在于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要聚焦科技领域的前沿问题,建设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基础科学研究队伍,努力实现重大科学发现和基础理论问题新突破。持续实施“基础学科深化建设行动”,稳定支持一批立足世界前沿、自由探索的基础学科,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理论研究,扶持一批“绝学”、冷门学科。科学把握基础学科建设投入大、见效慢、周期长的特点和规律,优化资源配置方式,重点支持基础理科、基础文科、基础医科等发展壮大,推动基础学科领域实现更多原创性突破,为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支撑。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322.html
构筑人才高地。人才是高校科技创新的关键,高校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为重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尤其是“双一流”高校要发挥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创新育人模式,完善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机制,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面对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领域加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以吸引学生不断投身我国的基础研究,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紧缺性人才。善用“大思政课”,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各专业蕴含的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建构全面覆盖、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使得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同时,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深化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不断增强师生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铸魂育人。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322.html
优化科研环境。基础研究所具有的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的特点,促使高校进行科技创新要尊重科研规律,破除束缚科技人员的繁文缛节。坚持破立并举,破除“五唯”的不良倾向,在“破”的基础上加快构建以创新质量、能力、贡献为导向,反映内涵发展和特色要求的多维成效评价体系,进一步为科技人员减负、放权和赋能,充分释放创新动能。高校要为深入“无人区”潜心研究的青年人才提供良好条件和制度保障,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观念做法,完善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大量涌现的体制机制。针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不同,高校对科研人员要采取差异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实行差别化的管理,体现人才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公平性以及合理性,做到人才为本、尊重人才、信任人才、善待人才和包容人才,实现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同时,积极创新文化建设,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氛围;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完善激励机制,落实好攻关任务“揭榜挂帅”等机制,持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保障科研事业稳步发展。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322.html
加强科技供给,积蓄经济发展势能,推动技术成果有效转化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322.html
服务发展大局。发展是永恒的主题,进行科技研究不能脱离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实际。当下,我国经济已经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都需要强大的科技力量作为支撑。科技发展及其技术成果,必须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中去。加强科技与经济的高度融合是高校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其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322.html
加强应用研究。应用研究是科学研究的组成部分,直接面对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注重解决社会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中出现的实际技术问题,有着直接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高校要聚焦主导产业发展目标,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着力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技术问题,努力取得复杂技术系统的重大突破,引领未来技术发展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应用学科与企业、行业产业、区域发展的对接联动,更新学科知识,丰富学科内涵。围绕先进制造、能源交通、现代服务业等社会需求强、就业前景广、人才缺口大的领域重点布局应用学科建设,加强应用型、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围绕国家发展需求、区域发展需求与企业共建应用研究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强战略性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与供给,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322.html
推进融合创新。高校进行科研选题要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相结合,从企业、行业机构、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瓶颈等方面进行选题论证。主动加强与企业、区域的对接联系,善于从区域现实生产需求、市场需求以及产业实践中总结和提炼科学问题,从而转化为高校实验室的攻关课题。加强同企业、政府部门之间的联合互动,构建互通有无、资源共享、亲密无间的知识网络结构。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任职、地方政府担任技术顾问,企业或者地方政府派遣人员去高校学习理论知识或者从事技术研究工作。高校要与企业、地方政府共建一体化的实验室,促进高校科研人员、企业研发人员和政府人员信息、资源和数据的流通共享,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校发挥整体优势,实现与科研院所、地方政府的整体对接,构建科学合理、运行高效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推进“从实验室到大市场”的转化创新,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就地就近转化,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322.html
服务国家需求,集中优势科研资源,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322.html
强化战略导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代表了国家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支撑。高校要自觉承担起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将自身建设同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紧密对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动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科技创新联动发展。当前,国家对战略科技支撑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迫切。高校要从关键工业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等事关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的领域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充分发挥好“国家队”的作用,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322.html
坚持交叉会聚。高校具有学科集中、资源整合的天然优势,理应发挥优势,尽快打破专业壁垒,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学科是高校科技创新的土壤,科技创新又会提升学科的发展水平。当下,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高校尤其是“双一流”高校要主动适应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优化既有的学科专业布局,明确学科发展方向,努力构建独具特色、世界一流的学科体系。高校要把握学科发展规律,系统布局主干学科、基础学科和特色学科,做强优势学科,做优特色学科,积极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仅要完善学科布局,推动生命、物质、量子等学科融合汇聚,深入实施“学科会聚计划”,也要根据国家战略需求,着力发展国家急需学科、事关国计民生、影响长远发展的战略学科,将一流学科资源精准导入到解决“卡脖子”问题中。着眼于关键核心领域“卡脖子”技术攻关,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大力推进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新工科建设,打造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322.html
共建重大科研平台。高校要围绕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完善大学创新体系。坚持协同攻关,集中力量开展联合科研攻关,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与国家实验室、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建设管理的重大科研平台的协同对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形成发展合力。建设高水平科研设施,推进重大创新基地实体化建设,推动高校内部科研组织模式和结构优化,汇聚高层次人才团队,强化组织创新,抢占科技创新战略制高点。围绕生命健康、先进制造、生物育种等“卡脖子”技术,积极深化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合作,充分发挥自身整体优势,集中力量开展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共建高水平科研设施。积极培育科研组织新范式,整合既有的校内资源,组建高水平研究团队,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322.html
恪守人民立场,聚焦重大民生问题,补齐生命科技发展短板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322.html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各种科技发展成就从根本上说是人民创造的,人的身体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以全面提升。同时,理论探索、技术成果又是为了人民,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高校要始终把追求真理、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共同的价值追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科技创新。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322.html
维护人民生命健康。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进行技术研究,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人民生命健康是人的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生命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当下,高校进行科技创新要始终将维护人民生命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加大对医疗生物学科的投入力度,围绕人民生命健康布局学科建设,加大新医科建设,加快培养防治结合的全科医学人才,分类培养研究型、应用型的医学人才,建构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体系。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322.html
筑牢人民健康屏障。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依靠科学技术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发展民生科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高校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聚焦重大疾病防控、食品药品安全、人口老龄化等重大民生问题,加大对医疗卫生领域的科技投入力度、经费投入力度,加强对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加快生物医药、医疗设备、生态环保等领域的科技发展,依靠科技创新建设成本低、覆盖广、质量高的公共服务体系,发展低成本医疗疾病防控和远程医疗技术,让科技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大幅度增加公共科技供给提升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学技术供给,补齐我国在医疗卫生、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短板,筑牢人民高品质生活的健康屏障,将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事业中,让人民享有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更放心的食品药品。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322.html
【作者:安雅梅 王明生,单位:南京大学】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322.html
原载2022年第13-14期《中国高等教育》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322.html
- 我的微信
- 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微信扫一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