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寒假与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相遇,以春节为代表的非遗文化成了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各中小学校探究的重点,将其作为开展教育的契机,安排的寒假实践活动充满浓浓的年味儿。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9020.html
寒假期间,颍州区易景国际分校的孩子们一边学习阜阳各类特色美食的由来典故,一边学习制作工艺,纷纷在家开展了“以‘遗’当‘食’”劳动实践活动。学校要求孩子们要至少学习制作2种家乡特色的春节美食。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9020.html
在父母的帮助下,学校六年级学生刘盺辰全程参与了阜阳特色面点——枕头馍的制作过程,从食材准备到烹饪完成,她详细记录下每一个制作步骤,学习将发酵后的面团充分揉捏,等它变得延展而柔软后再巧妙地折叠成枕头状,不到一分钟,枕头馍的雏形就呈现在眼前。和刘盺辰一样,孩子们纷纷化身为大厨在厨房大展身手,老雁馍、擀豆杂面、菜咸馍……各种家乡特色面食轮番上阵,承载了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更承载着深厚的家国情怀。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9020.html
为了进一步发挥好传统节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颍州区清河路一小的老师们还把非遗与美育、德育结合起来,以“舌尖上的年味、足尖上的年味、指尖上的年味”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假期实践活动。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9020.html
花鼓灯是一种融歌、舞、戏于一体的淮河流域特有的民间艺术,被誉为“东方芭蕾”。“花鼓歌儿满天飞,好像淮水滚滚来”,三年级学生陆安琪对家乡庙会上表演的颍上花鼓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民间艺人的指导下,陆安琪在短短一周内就学会了“蝻子步和平足步”,她还在练习中发现,花鼓灯的基本动作很多都来自于生活,比如自己正在学习的“簸簸箕”动作,就和奶奶平时劳动的时候很像。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9020.html
“让孩子们从非遗的观赏者成长为传承创新的践行者。”在谈及设计这项假期实践活动的目的时,校长许娟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文化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它不依赖文字等物质性载体,而是口口相传、代代传承。学校以体验式、沉浸式的假期实践活动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并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非遗文化成了“年味”十足的“大思政”系列活动课,能大力提升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与热爱。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9020.html
生活即教育,劳动即课堂。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教育让寒假成为学校生活的延续,不仅有助于学生劳动品质的形成和劳动精神的培养,更成为阜阳颍州学子从书本走向生活和社会的桥梁。颍州区各校大力推进德育“序列化、课程化、生活化”改革,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形成了全程、全员、全方位立体化育人格局。(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方梦宇 通讯员 刘银燕 )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9020.html
- 我的微信
- 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微信扫一扫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