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意义世界是青年学生自身成长的必要维度,饱含着其对自我认知和生命价值的期待,也印证了其精神状态和生活实践。加速社会、数字技术的到来引发青年学生意义世界迷失,溯源青年学生自我秩序“错位”和高校课程教学“缺位”的双重因素,以课程思政的形式、“知德双栖”的内容、三位一体的方法,可进一步打造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叙事,构建青年意义世界的全新视域。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7883.html
◎关键词 青年意义世界;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叙事;高校课程思政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7883.html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青年人才培养由“单向度的人”向“完整的人”的转化。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叙事作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宝贵资源,为知识技能传授和精神价值塑造搭建协同共筑的有机桥梁,助力实现青年意义世界的解构与重构。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7883.html
高校青年学术意义世界迷失的表征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7883.html
人类之于世界的所思、所言、所行、所感皆关乎意义。意义世界即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积累、思想观念、价值理念、情感道德等意义体系的集合。所谓青年意义世界,即青年一代指向国家、社会、个人的一种生存体验、精神状态、理想图景、心态感受等与生活世界相对应的思想层面的变相投射,其隐喻着高校青年学生的精神依托、价值旨归、情感需求、行为选择等内在层面的审思。意义世界是高校青年学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维度,其中饱含了青年学生对生命意蕴、价值理想的探索和诉求,也构成了其行为内容和实践活动的缘由和依据。但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催生的“加速社会”和“虚拟世界”,在丰富广大青年学生现实生活的同时也淡化甚至消磨着他们的意义世界。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7883.html
1.“内卷”与“躺平”:“加速社会”带来的“新异化”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7883.html
德国社会学家哈特穆特·罗萨认为,“社会生活的加速,以及实际上的物质世界、社会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加速转变”[2]迫使人们利用科技、工具使“世界在一切方面都趋于可计算、可操控、可预见、可掌控”[3],而人们对世界、社会和生活的这种控制欲反而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无力感,即人们在享受这种“加速技术”“加速变迁”带来的快捷、便利的“美好生活”的同时,也深深陷入因时间的稀缺和萎缩而引发的自我掌控、价值认同、行为专注、空间融入等方面的缺失感。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7883.html
高校青年学生正处于自我秩序、价值判断、行为范式、空间参与成型的拔节孕穗期,“加速社会”为其带来的“陌生世界”“竞争逻辑”“迭代升级”,常常使其感到迷茫、无力。由此,青年学生在加速社会和时间压缩的双重体验中,一面迷失真正的自我,一面又追寻现实的获得感和价值感。这种相对失衡的状态直接促发了青年学生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趋于向两个看似对立、实则同质的“新异化”方向转变,即“内卷”和“躺平”。所谓“内卷”即倍速追寻成长收获和自我价值中的“顺时差异化”,这类青年学生认为“稳定、持久的个体身份确定经不起快速的变化速度”[4],只有实现自我成长与社会加速同步才能使其认可自身的价值意义,于是他们通过研修第二学位、考取多重职业资格、丰富工作体验等多种方式被动成为身兼数业的“斜杠青年”;“躺平”则是沉浸追寻内心平衡和压力释放中的“逆时差异化”,这类青年学生怀着对未来生活意义的迷茫焦虑和抚慰当下的安全感,无视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带给他们的开创自我意义世界的机遇和可能,以反向退守回应加速压力。这种形成于加速社会背景下的青年学生的“新异化”样态也在加速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无论是“内卷”还是“躺平”,已渐渐成为当下青年学生应对加速社会的一种无意识选择,这种选择正不由自主地消弭着他们的意义世界。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7883.html
2.“圈地自萌”与“内耗倦怠”:“虚拟世界”中的“类像化”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7883.html
伴随数字技术及其文化产品的日益丰富多元,青年学生越来越多地浸润其中并持续上新自我的日常生活,在“流量为王”的境遇中呈现出另一种生活图式。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7883.html
部分青年学生以小众趣缘封闭筑圈自娱自乐,即所谓的“圈地自萌”,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体现了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过程中青年学生的一种主动选择,即以数字技术为载体自主获取信息、自由表达自我、自行交友选择的欲求和行为;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青年学生由于自我秩序感的缺乏,导致其不能理智、正确地认识和接纳自我与现实生活,在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冲击和快感中难以准确定位自我,妄图在“虚拟世界”的圈地中实现自我价值。还有部分青年学生在数字技术不断变革学习工作方式、生产生活节奏中被动地选择“内耗倦怠”,他们懒于追逐时代的步伐,甚至放弃自己的梦想,以看似坚定的“钝感力”应对着时代发展的种种挑战和压力,以寻求精神上的“松弛”,实则内心苦苦挣扎,追寻着各种现实迷思的正解,在内心深处时时进行着毫无意义的反刍和争斗,这种徒劳、疲惫使他们倦怠现实生活,寄情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最终陷入更深层次的意义虚无。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7883.html
高校青年学生意义世界迷失的溯源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7883.html
高校青年学生意义世界迷失,一方面源自加速社会和数字技术给其成长带来的“时间差”, 对其生存方式和生活实践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导致其自我秩序的“错位”。另一方面也在于其所接受的高校课程教学未能适时地引导其将自我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尚未从政治上着眼、从思想上入手、从青年特点出发构建青年意义世界,为其在新时代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积蓄无穷的精神力量,即课程教学的“缺位”。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7883.html
1.自我秩序的“错位”:时间的博弈和空间的失衡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7883.html
加速社会和数字技术的推进,深刻变革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关系的重构。青年学生正处于家庭依赖向独立自由转变、校园学习向社会工作过渡的特殊时期,在其内心秩序中既承接着对以往稳定、持久的身份认同,又不得不面对当下加速社会和数字技术带来的“时间”与“空间”的“干扰”。时间衡量着事物的存在顺序和持续性,空间规定了事物的存在界限和相互关系,二者的结合,构成了青年学生认识和解构的认知地图,以及自我秩序建构的两个重要维度。但加速社会对时间的挤压常常使其体会生存的紧迫,数字技术对空间的虚化频频使其经验场域的迷失,青年学生再将这种体会和经验投射自身,影响了其相关的价值理念、自我认知、判断抉择等自我秩序建设的思想基础,从而直接通向其意义世界的迷茫。一方面,青年学生在与加速社会的时间博弈中形成个体成长与社会发展的时间差,他们要么以无序竞争的方式奋力“内卷”,要么以抚慰内心的姿态安然“躺平”;另一方面,当代青年学生生长于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时代,物质的富有促使其更加向往精神的富足,数字技术赋能的虚拟空间刚好精准地掌控了这类青年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社会情感,并为其自我、个性的表达提供了匹配的场域,填补了其在现实世界的欲求,从而使其模糊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界限,造成了空间的失衡。这种时间的博弈和空间的失衡打乱了青年学生正常的生活节奏和场域布局,使其丧失了对既定目标、行为程序、规则意识、心灵归属的操控感,形成了自我秩序的“错位”,对于生命意义和精神价值的追寻也随之出现了偏差。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7883.html
2.课程教学的“缺位”:重“事实”“工具”轻“价值”“意义”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7883.html
高校青年学生意义世界的迷失,除了其自身因素外,与高校课程教学中意义世界的“缺位”不无关系。课程作为高校教育实践的主要依托,其应内含两个层面的教育目标,一是通过教育实践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构建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和学会改造客观世界的技能本领,从而满足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需要;二是将课程作为承载历史、文化、情感、价值的中介,启发广大青年学生反思其从事实践活动的价值意义,从而实现其自我成长和改造世界的内外统一。因此,高校课程应具备引导青年学生认识事实世界和构建意义世界的双重教育属性,使其在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中真正理解其作为自然存在、精神存在、社会存在三者统一的生命本体的内在规定性。但目前一些高校课程又驰骛于外在世界的“事实”与“工具”,疏离人的“情感价值”“精神意义”,导致青年学生在追寻意义世界中迷失,被动成长为趋向未来生产力发展的单向度的工具人。就目前高校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现代化产业发展对高校毕业生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求,使得一些高校课程在这种实用主义哲学的裹挟下,更加专注对青年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学,忽视了其对青年学生生存意义的指引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呈现出重“事实”轻“意义”、重“工具”轻“价值”的特性,由此导致青年学生在被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知能的获得与精神的成长不相同步,使其更加期待在加速社会中习得更多“有用”的“事实”和“工具”,远离了自身意义世界的建构,迷失为“单向度”的“工具人”。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7883.html
以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叙事构建高校青年学生意义世界的理路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7883.html
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叙事是高校课程建设的宝贵资源,它集物质与精神形态于一体、融知识和价值功能于表里,以直观、亲和的传播方式讲述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光辉历程、精神谱系、时代人物,可以使青年学生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历经百余年风雨仍风华正茂的精神力量,从而实现其由感性认知到理性思辨、从价值认同到自觉自信、从内化信仰到外化行为的意义世界升华。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7883.html
1.内容旨归:以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叙事打造高校“知德双栖”课程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7883.html
相较于传统高校课程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标准,加速社会、数字技术叠加的“知识爆炸”时代高校课程教学更为紧迫的任务是反思科技理性与人的真正需求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以意义世界构建为导向的知识育人的意义关联。这就要求高校课程教学要知德双栖,在既有知识结构基础上,注重意义、价值的回归和引领。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7883.html
以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叙事构建青年意义世界,就是高校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5]。由此,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叙事以其丰富的育人内容、灵活的教育形式、独特的话语表达,在课程知识有序供给的基础上,促进青年学生与抽象知识的对话和互动,使其内化知识、习得技能的同时实现了精神参与。如在理学、工学类课程中讲述“大国工匠”模范事迹、新时代北斗精神、探月精神等,鼓励青年学生勇攀科学高峰、不断创新创造、培养团队精神;在文史哲类课程中阐释中国共产党融通中外文化之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行,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举,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和平友好的世界观,等等。如此,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叙事既优化了高校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拓展了高校课程育人的资源和路径,又适时引领了青年学生潮流与文化,提升了其意义世界的层次,真正落实高校课程教学的知识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7883.html
2.形式载体:以课程思政提升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叙事育人效能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7883.html
加速社会、数字技术给青年意义世界寻求带来了困惑迷茫,并不等于我们要否认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而是提醒高校课程教学要更加关注青年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科学考量当下高校课程教学应以何种方式、何种载体为青年学生意义世界构建提供更好支撑。高校课程思政正是在这样的时势下应运而生,成为以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叙事构建青年意义世界的重要载体。它不是机械化地融入、形式化地讲述、盲目化地灌输,而是在注重叙事内容贴合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更好地把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叙事的资源优势转化为高校课程构建青年意义世界的育人效能。面对青年学生意义世界迷失存在高校课程教学“缺位”和学生自我秩序“错位”的双重因素,课程思政何以成为以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叙事构建青年意义世界的形式、载体,同样可从这两个视角阐释。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7883.html
从高校课程视角看,高校课程不是中立性的客观内容的输出,而是在学科专业分化基础上对特定文化价值在高校教学中的知识结构、思想体系、价值理念的一种选择性重构和创造性加工,其开发、生成、传授的过程必然受到意识形态的引领和规范,这是课程与思政之间内生的、自觉的关联。高校课程教学的价值立场在于实现广大青年学生外在知能收获、内在意义构建的同向共生。高校课程思政正是将课程教学的焦点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向学问本身所蕴含的价值维度及其对青年学生主体的生命意义,它按照“内外兼修”的要求,既练就青年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本领,也帮助其追寻人生意义、精神价值。因此,高校课程思政不仅是对高校课程教学双重属性、双重功效的有力回应,同时也迎合了青年学生合理价值判断、自我精神成长等意义世界的构建诉求。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7883.html
从青年学生视角看,青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融理性认知、情感体验、价值判断、德行修养共同发展的一种实践活动,这就要求高校课程教学必然将社会历史、价值情怀、思想道德融于知识传授过程,优化课程育人理念,深耕课程育人内容,这也正是高校课程思政的内在规律,真正在高校课程教学与青年学生成长之间搭建协同育人的桥梁,使青年学生的成长不单纯停留在知识接受、技能获取层面,而是能够引导他们主动追寻自身价值、合理规划成长路径、积极追求生命意义,从而实现课程与思政的实质性融合,即借助课程传授的“事实”与“工具”和思政融入“意义”与“价值”,引发青年学生深入学习、深度实践、深刻反思,促使其能够从使命担当、家国情怀、人类文明、人文关怀的立场理解和热爱高校课程,最终将其理论认知转化为情感认同和实践养成。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7883.html
3.方式方法:以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叙事构建青年意义世界的三位一体模式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7883.html
结构——系统打造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叙事的高校课程思政全链条。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叙事弥合了高校课程教学与思政元素融入的缝隙,为构建青年学生意义世界提供了新的视域。以高校课程思政为载体,打好以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叙事构建青年意义世界的组合拳,要从课程—学科—教育体系这一结构层面全链条打造高校课程思政的叙事认同。课程是“点”,要利用好课程教学主渠道和第二课堂阵地,以优质的教学内容和丰富的文化活动强化价值引领;学科是“线”,它体现了该领域内多门课程之间的相互关联,要在厘清课程逻辑结构的基础上,建设学科课程思政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叙事资源库,实现同级、同类课程的优势互补和同频共振;教育体系是“面”,要在教育管理、师资培养、教材建设、教研提升、经费筹措、平台依托等顶层设计中凸显意义价值导向,强化以课程思政为载体推进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叙事构建青年意义世界的组织实施。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7883.html
主体——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全员育人的叙事机制。教师掌握着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话语权,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叙事的主导者。教师要在理论上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叙事与高校课程思政的契合点、与青年意义世界构建的逻辑关系,在实践上要通过课程内容设置、教学艺术运用、教育情境创设等方式方法提升教学实效。同时还要赋予青年学生充分的话语空间,为其在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叙事中激发学习兴趣、强化自我教育、增进情感认同提供机会和平台。此外,还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校内外兼职教师、从事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等在“大思政”理念下的通力合作,弥补现存差异、打造优秀案例、推广实践经验,以拓展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叙事与高校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入,切实推进青年意义世界构建。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7883.html
媒介——全力搭建叙事的有效介质和高效平台。高校课程思政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叙事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师的话语表述,还包括文艺作品、文物遗产、历史场馆在内的各种介质。这些介质能够更加直观、鲜活、真实地“讲述”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故事,成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引领、青年意义世界构建的有效媒介。此外,集数据体量大、复杂程度高、处理速度快于一身的大数据分析技术,集信息面全、延展性大、实效性高于一身的数字媒介技术,以及集智能化、个性化、互动化于一身的人工智能技术等,都可成为高校课程思政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叙事的高效平台,在素材筛选、资源整合、数据分析、效果评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更好提升以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叙事构建高校青年学生意义世界的育人实效。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7883.html
参考文献: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7883.html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7883.html
[2][德]哈特穆特·罗萨. 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M].郑作彧,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7883.html
[3][德]哈特穆特·罗萨.不受掌控[M].郑作彧,马欣,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7883.html
[4][德]哈特穆特·罗萨.加速:现代社会中时间结构的改变[M].董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7883.html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7883.html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共产党百年故事研究”(项目编号:21BKS188)的研究成果]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7883.html
【作者单位:赵金子,嘉兴南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筱蕖,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7883.html
(原载2024年第22期《中国高等教育》)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7883.html
- 我的微信
- 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微信扫一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