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拔尖创新人才愈来愈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支点。学界对拔尖创新人才本身的重要性已形成共识,对于“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一问题存在不同看法。重点培养论认为,拔尖创新人才是紧缺的高水平创新人才中的佼佼者[1],应注重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识别并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差异化、针对性培养[2]。全纳培养论认为,拔尖创新人才不是过早挑选出来进行专门培养的,人人都有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可能[3],强调优化惠及所有人、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自然涌现的土壤和环境[4]。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不能仅仅依靠少数机构、只在某一方面施力,而要进行系统性、战略性布局,从“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面对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和新要求,针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领域如何拓展局面、如何形成合力、如何达成效果的热点问题,本文从教育环境、教育主体、教育影响的三要素视角,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格局优化、主体合力汇集、影响效能提升等关键点试作分析。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一、统筹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格局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在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通常取决于谁率先掌握了科技创新的主动权,能够在重大原创理论与核心技术方面率先取得突破,而这一切有赖于具备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根本上要依靠教育[5]。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并非凭借一己之力、一时之快就能够达成,而是一个系统性、全局性、战略性工程,需要贯彻国家战略、整合现有基础、不断改善培养环境,统筹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格局,贯通教育链、科技链、人才链,激活创新动力。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一)一体化贯彻国家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拓展视野,紧跟国家发展部署,形成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其一,落实教育强国战略,全方位规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系统。一个国家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拔尖创新人才能够不断涌现,这意味着一个国家具备了符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适宜系统,代表着一个国家自主培养人才的强大实力、潜在能力和竞争活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涉及不同学段、不同层次、不同环节,需要落实教育强国战略,全方位统筹规划设计发展平台、配套制度和可用资源,树立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掌握科学的教育规律,给予人力投入、物力配置和财力保障,在不断开展教育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其二,依托科技强国战略,高标准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支撑。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高低与核心竞争力强弱,既看科技工作者的平均水平,更看顶尖科学家的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应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重大问题,紧跟科技发展潮流,把握学科交叉融合趋势,致力于解决“卡脖子”问题,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汇聚人才合力,攀登科学高峰。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其三,响应人才强国战略,常态化营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生态。世界强国无不重视人才,尤其是具备战略眼光的拔尖创新人才。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对国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长远的战略作用,是各国面向未来、参与国际竞争的尖端力量。在人才强国战略引领下,可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结构布局、落实人才支持政策,建设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营造人才常态性冒尖的生态系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智力保障。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二)深度整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过去、现在、未来并非割裂分离的,而是彼此联结、前后连贯的。正如吉登斯(Giddens)所言,过去的时间融入了现在的实践,同样,伸向未来的地平线也与描述过去的曲线彼此交错[6]。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过去积累了丰富的探索经验,应树立整合意识,充分利用理论实践成果,为现在和未来的改革发展奠定基础。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其一,梳理相关的理论基础,探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理论是先导,是对已有经验的提炼和升华,有助于指导实践,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服务。应深入分析国内外学界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概念内涵、基本理念、主要特征、影响因素等方面的认识,借鉴认知神经科学、脑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相关前沿理论,融合资优理论、素质理论、创造力理论、学习力理论、智能理论等研究成果,为探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深层机制和教育规律等问题奠定理论基础。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其二,凝练以往的实践经验,积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典型案例。从197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办“少年班”起步,我国开始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实践,积累了在各大中小学的试点经验。应进一步总结基础教育阶段探索超常儿童培养、高等教育阶段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科教融合培养、大中衔接培养的内在规律和经验教训,进一步挖掘具有代表性、已取得相当成绩的若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如天才班级、天才学校、“资优教育计划”、“天才企业家计划”等,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样本案例库。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其三,总结现有的项目成效,贡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国智慧。“英才计划”“珠峰计划”“强基计划”等标志性项目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和契机。应进一步深化和推广取得显著成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完善相关项目的启动、执行、保障过程,促进经验共享与交流,发掘有效的培养方法并进行创新和改进,以适应中国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为探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和中国路径作出有益探索。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三)多维度优化涵盖理念、模式、制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环境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人才培养环境包含多个方面,如培养理念、模式、制度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秉持系统思维,多点发力,全面布局,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小体系”带动整体教育的“大体系”实现双重优化[7]。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其一,优化培养理念,激发原始创新活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表现出重视追赶性的国家竞争逻辑、注重选拔性和学术性等理念导向[8]。随着理论和实践探索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志趣的激发与养成”“原始创新活力”的重要作用[9]。拔尖创新人才不是通过封闭而神秘的特殊轨道“设计”和“圈养”出来的,而是要将整个教育系统建设成为有利于各类一流人才冒尖涌现的因材施教体系[10]。培养理念应尊重教育规律,从“人为拔出”到“自然冒出”,从设置面向少数人的特殊环境到营造适宜大多数创新人才成长的生态环境转变,在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对创新素养进行涵育和熏陶。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其二,优化试点方案,积淀自主培养特色。世界主要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认识逐渐转向科学化、多元化,依据各自国情和教情采取了联合培养、英才教育、技能训练、学科渗透等方式,形成了加速式、充实式、融合式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国应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共同规律,结合国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继续探索适宜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个性化、多元化培养方式,建立健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国模式。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其三,优化培养制度,完善人才支持机制。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和自由发展的空间,获得及时的帮助和指导,高校已经在选修制、学分制、导师制等制度层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系统性制度保障和支持,应全环节、全要素优化招生制度、教学制度、科研制度、评价制度等,促进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突出过程与质量相衔接,不断完善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一体化培养的体制机制。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二、高质量汇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体合力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教育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受到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拔尖创新人才涉及多个培养主体,除了自我发现、自我培养、自我教育的个体自身努力之外,还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育人共同体作用。正如爱普斯坦(Epstein)的“交叠影响域理论”指出,学生创造性思维、互帮互助等品格能力的成长发展受到学校、家庭、社会三种环境高质量交流互动的叠加影响。因此,应高质量汇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体的合力,发挥学校的主导角色、突出家庭的浸润功能、加强社会的协同作用,形成一种理想的立体化育人合力。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一)高水平发挥学校的主导角色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学校作为传承和创新知识技能的场所,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阵地,应充分践行其主导角色。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其一,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拔尖创新人才的指导力度。千里马需要伯乐的赏识,拔尖创新人才也离不开大师的“慧眼识珠”和“潜心培育”,迫切需要建设一支“为国育才”的高水平师资队伍[11]。一方面,要广纳英才,吸引各行业、各领域、各学科的领军人才进入导师队伍,让杰青、长江学者、两院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等深度参与指导工作,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生涯规划、生活成长等提供引领、咨询和帮助。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自主培育,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鼓励教师交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智慧和教学艺术,掌握评估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全面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点燃学生的创造热情,呵护学生的创新火种,激发学生潜力。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其二,创造适宜的教育条件,契合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需求。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实验室、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教学示范中心、高性能计算机和大数据存储设备、创作工作室、智慧教室、体育馆、图书馆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和更新,适应前沿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变化,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支持,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空间,满足其多元化学习需求。另一方面,加强自由开放、鼓励创新的校园文化建设,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新事物、表达不同观点,鼓励跨学科交流和合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其三,搭建校内外沟通平台,拓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空间。学校应发挥枢纽作用,促进学校与家庭、社会的交流与联系。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家校委员会、信息共享平台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提供必要的家庭教育咨询服务,与家长和学生充分沟通,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兴趣和特长,以便更好地进行个性化教育。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校外合作空间,密切与社会其他机构的联系,吸引优秀企业家担任学生的创新创业导师,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搭建丰富的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在真实场景中培育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二)有效突出家庭的浸润功能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家庭是人一生中最早开始接受教育的地方,是人的自我认知、情感能力、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形成的摇篮,对人一生的成长发展有着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家庭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应有效突出家庭的浸润功能。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其一,增强家庭教育能力,发现拔尖创新人才的潜能特长。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兴趣、特长和潜力的发现有重要影响。家长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学习和掌握人的成长发展规律和培养方法。学会观察与倾听,观察孩子的行为和兴趣,倾听他们的想法和问题,发现孩子在某些方面的特长和潜力,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引导和支持。鼓励尝试与探索,家长应鼓励孩子走出舒适区,勇敢探索未知领域,为孩子提供多样化体验和挑战性机会并给予积极反馈,让他们学会正确面对失败和挫折,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内在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增强自信心,逐渐确立自己的人生志向。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其二,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塑造拔尖创新人才的优秀品质。良好的家庭学习传统和稳定的家庭经济条件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性表现之一。家长应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努力营造尊重、民主、宽松、健康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选择,支持他们追求自己的梦想;与孩子平等沟通,让孩子共同参与家庭决策,听取他们的意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责任意识;解放孩子的心灵,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活动和学习方式,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提供均衡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结,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自我认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其三,主动联结学校与社会,打通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通道。家长应与学校保持密切及时的沟通,给予学校充分的信任和支持,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及时交流和反馈孩子的成长表现情况,结合孩子的发展需求制订和调整个性化培养方案。家长还可以与所在社区建立合作,带领孩子前往田野、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企业、政府机关等场所,让孩子亲近、感受大自然和社会劳动场景,拓宽孩子的知识视野和社会认知范围。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三)持续加强社会的协同作用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社会教育具有广泛性、灵活性和持久性,可以适应学习的生活化、个性化、终身化发展。真正的创造的社会教育,是要培养每个人的创造力,赋予每个人同等的创造的机会,力求人人各教所知、各学所好、各尽所能,为社会服务而将教育送到大自然、大社会、大森林中去[12]。社会也应担负起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应有责任,持续发挥协同作用。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其一,拓展开放共享的社会资源,助力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大量优质资源的投入,需要调动社会参与积极性,获得社会的资源保障支持。社会可以开放各类实习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实训体验,锻炼他们发现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开放各类公共教育资源,共享创客空间,邀请企业、行业协会等为学生提供培训和指导;建立公益基金组织,鼓励企业捐赠,设立社会奖助学金、科研项目基金、创新创业资金,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事业注入社会资金支持,助力人才成长。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其二,织密合作联动的社会网络,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共育。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织密合作网络,通过合作攻关、联合培养等方式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并推动科技创新,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最新产业资讯和前沿行业动态,分享实践案例,对接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社会还可以发动群众力量在全国范围成立协作组,邀请社会各界专业人士和杰出人才代表加入,帮助教师、家长选拔和评估拔尖创新人才,并规划培养路径、提供咨询服务。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其三,烘托尊重创新的社会氛围,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涌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一片孕育创新的社会沃土,因此要不断更新社会文化观念。不能简单依靠机械的“平均主义”“均衡论”标准,而应充分挖掘个人潜能,做到人尽其才[13];在全社会树立关注个体差异、满足每个人个性化发展需求的新教育公平观[14]。全社会要尊重知识产权、尊重人才、尊重科技创新成果,对大胆冒险、不走寻常路、开辟新赛道的人才保持宽容态度,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锐意创新、开拓进取”的社会氛围。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三、系统性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效能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效能是评估教育强国的重要指标之一。系统性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效能有助于激发人才的创新潜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涌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应在跨学科的培养内容、大中小衔接的组织方式、课内外有效的培养活动等方面重点发力,提高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效率和质量,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一)多元探索跨学科的培养内容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随着前沿科技和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化,单一学科已经无法满足解决这些复杂问题的社会需求,跨学科成为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的重要趋势之一。这也意味着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内容中应注重跨学科融合,以有效培养具备跨学科背景和能力的人才。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其一,拓宽跨学科知识,丰富拔尖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具备跨学科知识背景是高学术贡献学者的重要表征之一,绝大多数诺贝尔奖得主具备宽阔的学术视野和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因此,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考虑融入跨学科内容,注重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建立多学科知识图谱,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不同学科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和知识发展脉络,构建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同时,学校应提供多样的跨学科课程学习资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自主选修不同学科领域的课程,拓宽他们的知识域。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其二,训练跨学科思维,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集成创新。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横向关联思维训练,即可以发现不同学科知识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将一个学科的概念方法迁移应用到其他学科;开展系统思维训练,即能够从整体系统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各个学科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产生的“化学反应”[15];开展批判性思维训练,即对不同学科的资料和观点可以进行独立思考,进行甄别、评估和取舍,形成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从而可以从不同学科领域获取灵感,促进跨学科的集成创新。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其三,形成跨学科方案,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跨学科培养下,拔尖创新人才可以突破单一学科认识世界的局限,能够将不同学科的观点和方法融合在一起,提出有创意和有效的解决方案,形成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通过涉猎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为解决问题提供多元化视角和思路,积累解决现实难题的经验和技能;在参与跨学科团队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提高跨学科沟通和协作能力。此外,跨学科领域知识的快速更新以及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会促使他们持续学习和自我更新,锤炼面对挑战和困难时的坚韧毅力,不断尝试以寻求突破和创新。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二)健全完善大中小衔接的组织方式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教育是一个具有长期性、贯通性的系统化链条,大学、中学、小学教育虽然处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不同阶段,但它们彼此影响、相辅相成。因此,需要完善大中小衔接的组织方式,共同完成使命任务。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其一,建好教育智慧信息平台,追踪拔尖创新人才的发展轨迹。国家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技术,在遵循数据伦理的基础上,不断健全一个大中小学共建共享共用的人才智慧信息平台,比如采集和录入人才的基本背景、学业成绩、综合素质评价、创新成果等数据,打破信息壁垒,及时进行数据整合与更新,开展智能化人才创新潜质评估,并对人才的成长发展轨迹进行追踪调查。不同学段的学校可以共同参与平台建设并进行信息反馈,有助于全面深入了解人才成长的完整图景,制订个性化重点培养方案。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其二,实行学业贯通的弹性学制,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学习的全周期效率。结合已有实践经验,对拔尖创新人才进行学业贯通培养需要建立绿色升学通道,增进大中小学衔接课程的学习,促进课程一体化建设,确保学生在不同学段之间能够顺利过渡,避免重复学习和知识断层,实现知识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同时,实行弹性学制,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和水平进行灵活调整,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如提前修读高年级课程、选修其他学段课程等,形成自适应的学习节奏。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其三,增进不同学段互动衔接,改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质量。不同学段的学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过程中尝试过不同的组织方式,如小学的项目式学习、中学的英才实验班、大学的基础学科人才计划等。应鼓励不同学段的教师加强交流互动,通过互访、联合教研、座谈等形式共同研究和探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分享经验与教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鼓励学生进行跨学段交流讨论,让学生接触和了解前辈、同辈、后辈的学习经验和成长故事,增进人才成长的归属感和获得感。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三)开展有效的课内外培养活动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借鉴“做中学”教育观,拔尖创新人才可以从活动中学习、从实践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开展真正具有教育意义和兴趣的活动,有助于拔尖创新人才将学校知识与生活建立联系,更好地促进其成长。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其一,组织多样化课内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多样化学习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新能力。如组织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活动,根据教学内容和主题进行设计,在全息投影、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持下还原沉浸式教学场景,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组织自主阅读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头脑风暴活动,在引导学生对某个主题进行深入学习之后,开展探讨和交流,激发他们的思维碰撞和观点交锋;组织创意写作和趣味游戏活动,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展故事即兴创作、知识闯关游戏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其二,参与开放性课外实践活动,增强现实感知。有研究显示,人一生中80%的知识是通过非正式学习获得的[16]。应鼓励学生主动走出课堂、走出校门,拓展学习空间,积极参与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实地考察和调研活动,扎根中国大地,深入田野观察,增进国情理解,培养家国情怀和社会使命感;参与社会服务和志愿者活动,深入社区,关注环保、公益项目,提升公民素养,拓宽人际交往和现实感知;参与企业、政府等机构的实习实训活动,投入社会劳动,了解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趋势,增强职业感知,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其三,延伸综合性体验活动,积淀人生阅历。注重联结课堂内外,结合理论与实践,为学生提供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机会。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访学活动,如国际学生交流交换项目、海外夏令营、联合培养项目等,体验不同国家的文化和风土人情,了解国际前沿的研究动态和创新实践动态,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参与创新创业比赛活动,如学科知识竞赛、科技创业大赛、创新项目路演等,促进“学研用”结合,以问题为导向,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本文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互动学习场景下创新能力的智能评价技术”(2023YFC3341303)阶段性研究成果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注释: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1] 褚宏启. 如何看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及路径[J]. 教育科学研究,2023(09):1.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2] 王亮,熊建辉.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实践探索与深化路径[J]. 全球教育展望,2023,52(04):46-62.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3] 赵勇. 国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与新趋势[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05):1-15.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4] 陆一,卜尚聪. 教育强国目标下优化拔尖创新人才选育机制的思考[J]. 中国基础教育,2023(10):21-24.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5] 施一公. 立足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10):3-10.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6] 安东尼·吉登斯. 现代性的后果[M]. 田禾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92.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7][8] 陈先哲,王俊. 新时代中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重审与体系优化[J]. 高等教育研究,2023,44(03):65-73.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9] 李海龙. 原始创新导向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维[J]. 高校教育管理,2023,17(06):51-61.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10] 陆一. 完善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现代化教育体系[J]. 人民教育,2022(24):18-21.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11] 杨德广,宋丽丽. 如何选拔和培育教育强国之师[J]. 重庆高教研究,2023,11(06):3-8.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12] 陶行知. 中国教育改造[M]. 北京:线装书局,2018:242.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13] 王伟,杨德广. 新时代我国进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阶段[J]. 教育发展研究,2023,43(Z2):24-31.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14] 夏惠贤. 着力解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土壤”问题[J]. 教育发展研究,2023,43(Z2):3.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15] 郑昱,蔡颖蔚,徐骏. 跨学科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 中国大学教学,2019(Z1):36-40.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16] 殷郡伟,朱亚燕. 以非正式学习促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J]. 中国教育学刊,2023(06):106.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作者周海涛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林思雨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人民教育》2024年第12期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903.html
- 我的微信
- 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微信扫一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