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度的学科自信服务党的创新理论建设

admin 2024年7月24日10:35:52
评论
20 5384字阅读17分56秒
摘要

◎摘  要    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必须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进一步坚定学科自信,强化学科自觉,实现学科自强,积极回应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使命责任、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彰显学科力量、以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激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育人功能,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摘  要  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必须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进一步坚定学科自信,强化学科自觉,实现学科自强,积极回应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使命责任、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彰显学科力量、以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激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育人功能,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796.html

◎关键词  党的创新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科自信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796.html

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能够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加快,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进入空前繁荣发展时期。学科建设规模不断壮大,学科建设质量不断提升,高水平学术成果不断涌现,为学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扎实的学科基础,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对办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度重视,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这不仅是对学校思政课建设提出的要求,也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进一步坚定学科自信,强化学科自觉,实现学科自强,紧紧围绕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更大贡献。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796.html

强化理论策源功能,在回应新时代重大课题中凸显学科使命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796.html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为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南,也是我们能够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保持战略定力的理论底气。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也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使命责任。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796.html

学科设立是理论学理化的重要标志,也为党的创新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理论,马克思主义也作为一种革命性的“范式”对其他各门学科产生了深刻影响,而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却是在中国设立的。2004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教材建设中,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中提升出来,正式成为一级学科;近二十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频共振,与党的创新理论同向同行,已经成长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发展最快的学科。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放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重要位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地位不断巩固、影响日益扩大。一段时间以来,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现象得到根本性改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的自信心不断增强,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二十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坚守理论初心,聚焦回答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努力把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转化为学术之问,不断为党的创新理论提供学术资源,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提供学理支撑,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化研究、体系化阐释,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命题,充分彰显了学科的理论策源功能。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796.html

新时代是一个需要理论也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需要坚持以创新的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实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任务需要以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揭示规律、解释问题、指导实践。这是时代和实践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使命任务,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我们必须紧紧围绕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理化研究、体系化阐释这个中心任务,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密切关注人类科技发展新趋势,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规律、中华文明发展规律、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为如何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如何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如何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等根本性、战略性问题提出新论断、阐述新原理,以原创性理论研究服务党的创新理论发展。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796.html

夯实知识生产功能,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彰显学科力量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796.html

进行知识生产是学科的基础功能。从人类认识史看,虽然说人类的知识起源很早,但很长时间以来这些知识都统摄在总体性的哲学中。对知识进行学科分类是伴随着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启蒙运动而出现的,在诸多思想家的努力下,初步构建了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基本知识图式,这无疑是人类在精神生产领域的一大进步。但与此同时,由于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西方,因而在价值观上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这一点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更为明显。通过一系列多学科的知识建构,西方实际上掌握了解释世界的话语权,而且伴随着西方在全球的殖民扩张,人类其他区域的地方性知识逐渐被边缘化,而非西方国家也在此过程中逐渐地陷入了“被定义”的境地,甚至习惯于在西方所设立的价值坐标和知识框架中确认自己,使自己丧失了文化主体性。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796.html

在某种意义上说,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环节,如果我们不能够突破对西方话语体系的路径依赖,我们就不能确立自身的文化主体性。长期以来,我们在对外传播中面临着“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局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还没有建立自己的知识系统,用西方理论解释中国实践难免陷入削足适履的境地。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可以说,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既是解释中国实践和中国经验的需要,也是打破西方知识垄断和话语霸权的需要。伴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人类普遍性问题提供中国解答,让中国理论具有世界意义,已经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要求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要确立自身的文化主体性,以中国理论、中国经验构建起具有普遍意义的“先天综合判断”,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在人类解释世界、改造世界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796.html

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在西方,但从其诞生的那一天起,就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批判的视角来看待西方知识体系,因而也就成为我们能够解决西方知识视界“盲区”的思想武器,为构建更加符合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科学知识体系提供了逻辑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要求我们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以及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基础上,以实现“三种资源”有效融通共生为目标,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2022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印发《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强调要“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更好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更好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明确了新时代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总体思路。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的作用不可替代,这不仅仅是体现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鲜明意识形态属性的需要,更是中国知识体系走向世界性知识体系,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知识论基础的必然要求。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796.html

突出学科育人功能,在强化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中发挥学科支撑作用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796.html

任何一门学科都具有育人的功能,推进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大学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任务。思政课的学理基础和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思政课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认同和行动指南。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796.html

实际上,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支撑高校思政课教学。从学科方向看,最初设立的5个二级学科中有3个对应高校本科生思政课程,此后增加的1个二级学科也直接对应本科生思政课程设置。可以说,这样的学科设置思路,首先是考虑了学科发展的现实需要,是为了解决高校思政课的学科支撑问题,是为了更好服务思政课的长远发展。自学科设立以来,一方面,为思政课教师搭建了学科平台,汇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在思政课教学理念创新和教学内容方面提供了优质的理论供给,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学科育人功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不断强化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激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育人功能。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796.html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讲道理,就是要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尤其是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认识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把思政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核心是“讲透”。“讲透”就是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以理论的彻底性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事实上,思政课“讲道理”要义,就在于讲出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力量、真理力量,要通过讲道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意识到自身历史使命,主动承担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重任。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796.html

着力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是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思政课的针对性,就是要聚焦回应学生思想困惑和认识误区,通过学科建设为思政课提供更具理论说服力和思想穿透力的优质内容。学生关心的问题有的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的迷茫,但更多的是社会热点问题及其背后所反映的理论难点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一大优势,在于其拥有透过现象把握事物发展本质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们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总钥匙”。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育人功能,内在要求“运用”而非“引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维和价值导向体现到问题研究和解决的各个方面,引导学生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思政课的吸引力集中体现在教学话语本身能否贯通思想性和通俗性,即把具备深刻思想性的内容讲得通俗易懂,把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讲出亲和力。马克思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思政课的教学语言绝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可亲可感,而是要以内容至上、内容为王,以贴近学生的话语讲授深刻的道理学理哲理。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话语转换方面着力。一方面,要把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进程中、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所形成的政治话语、政策话语转换为学术话语,以深刻的学理化研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提供有力的理论论证,为教学语言的思想性理论性打好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又要在确保内容准确性深刻性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如何恰如其分地推动学术话语转化为贴近学生接受习惯和认知规律的言说方式。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796.html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为广大思政课教师提供了学科归属,推动了教师实现教学和科研的双向互动,把教学中的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以高质量的科研助力高水平的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学科建设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撑作用得到充分彰显,广大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学科自信、教学自信显著提升,成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生力军。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最新指示精神,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在引导教师服务党的创新理论和思政课建设同步推进上发力,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上深耕,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者和阐释者,做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行家里手,为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新的贡献。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796.html

【作者邢云文,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特聘教授】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796.html

(原载于2024年第12期《中国高等教育》)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796.html

  • 我的微信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admi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4年7月24日10:35:5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duolaoshi.cn/2279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