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中央一号文,2024年)明确,优化公共教育服务供给,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推进教师交流轮岗,加大乡村与高等教育的联动发展。我国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统称为公共教育服务供给。义务教育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要求无差别地为每一个人配置大体相当质量的教育。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为非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其追求的价值是公益普惠,是可负担、差别化发展的教育。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短板在乡村教育。在对现代化弊端的思考中,乡土及其“乡土性”的文化意义被重新发现。[1] 乡村教育振兴既要考虑其长远发展的愿景,也要充分考虑其现实中的乡土性,发展出同样高质量但有差异的乡村教育。教育部2022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乡村学前师生规模占全国的比例为1/5之内,幼儿园数量占比为1/3以内。乡村学前教育在园幼儿为7961548人,占全国在园幼儿的比例为17.20%;乡村学前教育专任教师为502985人,占全国学前教育专任教师的比例为15.50%;乡村幼儿园为91739所,占全国幼儿园数量的比例为31.72%。乡村小学师生规模占全国规模的比例为近1/5,小学学校数量占比超过1/2。乡村小学教育在校生为20296822人,占全国小学教育在校生的比例为18.91%;乡村小学教育专任教师为1576771人,占全国小学教育专任教师的比例为23.78%;乡村小学学校为76093所,占全国普通小学的比例为51.03%。乡村初中师生规模占全国规模的比例为1/10以上,初中学校数量占比近1/5。乡村初中教育在校生为5907055人,占全国初中教育在校生的比例为11.54%;乡村初中教育专任教师为512662人,占全国初中教育专任教师的比例为12.74%;乡村初中教育学校为12845所,占全国初中教育学校的比例为24.48%。乡村普通高中师生规模和学校数量占全国的比例约为5%左右。乡村普通高中教育在校生为1092924人,占全国普通高中教育在校生的比例为4.03%;乡村普通高中教育专任教师为81956人,占全国普通高中教育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84%;乡村教育普通高中学校为848所,占全国普通高中学校的比例为5.64%。乡村场域中基本为基础教育,优化公共教育服务供给集中体现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677.html
一、优化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677.html
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是乡村学校建设和布局的两个端点,即集约化和分散化。乡村区别于城市工业化的集约性生产方式,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基地,乡民居住点往往比较分散,导致散点式的学校布局,形成了教育资源的分散化配置,影响资源使用效益。为此,应在乡村地区基于区域人口总数、流动趋势与发展状况,建设寄宿制学校,集约化使用并提升教育资源效益,保证乡村学校课程开齐开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建设高质量的寄宿制学校要优化四类策略:一是人员配置要充足,在传统的生师比、班师比配备的基础上,采用编制或聘用制方式配置一定的管理人员,应对全天候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需求。二是运行经费要给足,在传统的生均经费和公共经费基础上,增加更多的公共运行经费,支撑学校全时段全范围的育人需求。三是特别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心理健康的系统引导、培训与筛查,建立预警制度,保障师生的心理健康。四是拓展寄宿制学校教职工的培训,尤其是对宿管人员、食堂师傅、学校安保等的培训,遵循教育规律,推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677.html
与此同时,要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我国乡村地区地理环境差别大,寄宿制学校可能对于部分生活困难家庭、距离学校远的孩子产生不利影响。在寄宿制学校上学可能导致额外生活支出、交通和照护问题,形成隐性辍学,为此应根据乡村产业布局、人口发展趋势、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需要,打造高质量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区域政府要将打造高质量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纳入乡村振兴重点,系统设计办好高质量乡村小规模学校与促进乡村教育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高质量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等功能,一体化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与乡村同步振兴。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实行教师编制倾斜政策,建立健全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在职就地化培训力度,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全面提升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在乡村小规模学校设置高级职称岗位制度,岗位不随教师流动而流动,始终保留在乡村小规模学校,为其聘用高水平师资创设有吸引力的岗位条件。待遇是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另一保障条件,基于距离县域中心的位置距离、交通便利条件、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学生学习准备状况,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制定差别化待遇补贴标准,并在交通、住房、体检等方面制定配套政策,确保其无后顾之忧,潜心育人。优化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设备、学习空间、信息技术设施、图书期刊资源配置,以管用、有效为价值追求,提升其使用质量和效益。充分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将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与乡村学校实际相结合,建立教育资源乡村化改进机制,创设泛在化乡村学校育人环境。以特色彰显、优质公平为价值追求,引导乡村小规模学校立足自身历史传统、自然资源和文化积淀等,办成让人民满意的“小而精”“特而美”的教育和文化机构。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677.html
二、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的行动计划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677.html
县域普通高中是县域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志和龙头,对县域义务教育具有巨大的牵引作用。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人口在区域之间的流动速度加快,县域普通高中在发展中出现了分层现象。部分县域普通高中基于良好的管理制度、资源配置、教师和学生的协力,取得了较高的办学水平和质量;部分县域普通高中则陷入了“迟滞”乃至“塌陷”的状态。为此,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县域需要树立“优先发展教育”理念,在有限的财政资源情况下优先投入教育领域,尤其是为县域普通高中的发展配备相对充足的教育资源,为县域普通高中教师职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县域教师培训要向高中教师倾斜,为县域普通高中教师提供生活便利服务。同时为县域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提供多样化路径,与高等学校对接,引入高等学校教师、大学生定期来校交流,传递正确科学的高等教育信息,提供多样化发展选择,打开学生发展思路,扭转传统的“唯升学”倾向。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677.html
优化县域普通高中的顶层设计,将其纳入区域公共服务体系规划,提升管理层级,将其由“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逐渐提升为“以市为主”,以地级市为管理主体,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其所辖区域内不同县域的普通高中发展资源配置,促进普通高中的优质均衡发展。加大省级政府的统筹力度,增加财政投入,强化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形成“以市为主、省级统筹、县域支持”的普通高中财政投入制度,明确财政分担机制,比例和程序。省域与市域政府协同统筹管理普通高中招生标准和程序,与义务教育学校相对接,建立健全就近入学制度;同时,确定跨区域招生标准和监测办法,防止“掐尖”招生,查处公开违规招生行为,建立健全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推进招生公正公开。优化县域普通高中教师队伍建设,补充补齐普通高中教师编制,采用创新性“包干制”办法给予普通高中教职工聘用的自主权,解决普通高中教师总量不足与结构性人员短缺问题。在市域范围内统筹管理不同高中的教师待遇、职称评聘与专业培训,确保不同高中同样教龄年龄职称的教师待遇基本一致,职称评聘岗位设置适当向县域普通高中尤其是薄弱高中倾斜;根据普通高中学科知识、教育能力、综合素养提升需要,设计和优化培训内容,构建灵活多样的培训机制,提升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条件的地区,以省域或市域为基础设置县域普通高中优秀人才计划,为优秀教师设立专门岗位和津贴,创设教育人才发挥作用的渠道和平台。实施县域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或项目,以立德树人统领普通高中课程开设、教学设计、考试评价与课外活动等,提升教师教、学生学、学校治的能力和有效性。实施县域优质普通高中培育工程,建立健全优质高中对县域普通高中对口帮扶机制,明确帮扶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推进市域、县域普通高中集团化办学改革,在集团化内部实现教师、教研、管理和文化等优质资源的扩散和推广。加大建设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力度,将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就地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快速共享、便捷使用。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677.html
三、推进“县管校聘”改革,促进教师交流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677.html
“县管校聘”改革将教师“学校人”的身份转变为“系统人”的身份,不将教师固化为某一所学校,而将其隶属于一个教育体系,为教师交流轮岗提供政策支撑。尊重教师的交流意愿,灵活设置交流年限,使优秀的城市教师在了解认知、把握乡村学情教情的基础上继续发挥作用。建立健全双向交流制度,推进农村教师到城市学校交流、跟岗学习,掌握前沿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后再回到农村学校任教,提升乡村教育教学质量。保证教师交流轮岗权益,为参与的教师提供交通补贴、周转房等。教师职称评聘在有条件的地区要统一在“县域范围”,使教师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都有相对公平的机会晋升职称、获得专业发展。优化配置教师发展资源,为县域教师提供均等化发展机会。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677.html
各地立足区域实际,出台适合学情教情的“县管校聘”改革实施方案,增强政策执行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健全保障政策,“县管校聘”改革涉及人事、财政、发改等多个领域,所需资源分散在多个部门,构建层级治理、部门协同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各个部门权责清单,促进政策执行。优化“县管校聘”教师管理体制机制,在县域范围统一管理编制、岗位、培训等,实现不同学校教师发展机会的均等。建立健全“县管校聘”监督评价机制,建设教师交流的反馈机制,提升参与教师的主动性,及时定期听取意见,改进存在的具体问题,强化全过程监督。建立健全“县管校聘”补偿激励政策,确保交流轮岗教师待遇不低于原有水平,设立专项补助基金,依据交流轮岗学校的区位、学情、教情、家庭和交通状况补助参与的教师,教师荣誉表彰中向参与教师倾斜。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677.html
四、推进乡村发展与高等教育的联动性发展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677.html
依据乡村需求,加强高等教育新农科建设,加快培养农林水利类紧缺专业人才。新农科的学科建设、专业结构、课程教学基于学科发展的实践知识和前沿理论进行设置。瞄准乡村需要培养的人才,尤其在农林水利类专业教育中加强现代农业人才的培养。专业发展根据农业发展实际完善内容,包括农业知识、技术和农业管理、配送、保存和传播等,与乡村中小学进行贯通式培养。建立学科理论和乡村振兴的关联,高等教育教学深入乡村一线,建立乡村实践基地,实现深度对接,在乡村广阔的田地里推进实践教学。提升新农科教师和学生的数字素养,布局乡村数字经济的开展。数字时代和技术必将对乡村振兴产生深远影响,在新农科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提早布局农村数字经济人才。新农科建设中,引入“双师型”教师,即在传统的高校教师队伍中加强对农村实践人才的引入,尤其是农业种植、加工、储存和运输等领域的人才,设置相关的通道渠道,降低对其的学历要求,形成其参与新农科人才培养的机制。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677.html
发挥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作用,提高农民教育培训实效。培育农民参与的内生动力需要提高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专业技能,并开拓视野、增长见识。[2] 乡村振兴的基础依托是农民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文明程度的提升,这是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要在乡村就地化开展教育和培训。瞄准农民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开展培训,加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提高培训模式和方法的有效性,理论讲授与实践教授相结合,开发现代化培训手段,利用抖音、快手、微信、微博、小红书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培训;推动同伴学习,推动乡民之间的交流,发挥同伴教育、榜样示范的作用。鼓励高校专家服务农业农村,高校专家服务是全方位的,不仅是城市工业化进程建设,也应包括现代农业技术指导和农民的精神文化培育。有意识开拓更多的高校专家资源,建立健全专家服务农村的平台和渠道。引导高校专家直接服务于农业农村建设以及农民精神文明意识、生态文明能力的提升。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677.html
注释: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677.html
[1] 王尧. 乡土中国的现代化叙事——从乡土文学到“新乡土文学”[J]. 中国社会科学, 2023,(09):46-60+205.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677.html
[2] 郑方辉. 全面乡村振兴:政府绩效目标与农民获得感[J]. 中国社会科学,2023,(03):136-150+207.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677.html
(薛二勇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677.html
《人民教育》2024年第11期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677.html
- 我的微信
- 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微信扫一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