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教育合作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也丰富了人文交流的内涵。通过落实文理工交叉培养计划、重构跨文化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学科多元的师资队伍、发挥师生流动的人文互鉴作用,在中法合作办学的工程师学院,实践着文理工融合的中法教育,为中法人文交流注入了翔实内容,形成了稳定的交流机制,成为中法人文交流间别样的双向奔赴。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070.html
在中法建交60周年的重要时刻,习近平主席赴法国进行国事访问,矢志不渝地加强了两国的战略稳定性,进一步挖掘了互利合作潜能,极大深化了双边人文交流。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被视为中法友谊新篇章的开端。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070.html
教育合作是两国文化继承的关键途径,也是人文交流的核心部分。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提升,全方位进行教育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改革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经之路。基于中法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各具特色的教育理念,全面深入融合人文教育与理工科教育,是构建中法人文交流桥梁的重要路径。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070.html
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070.html
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070.html
跨文化能力导向的人文课程体系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070.html
教育合作是中法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070.html
1964年1月27日,作为西方大国的佼佼者,法国与新中国正式建交,开启了两国关系的崭新篇章。随后在1997年和2004年,中法两国关系又先后升级为全面伙伴关系和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充分展现了双方深厚持久的友好情谊,同时也是两国关系不断前行的有力证明。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070.html
中法友好有其历史渊源,其中教育交流合作的发展是重要体现。据相关研究(马仁锋等,2020),中法教育交流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世纪前,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来华进行教育传播;第二阶段为19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请进来”洋教习,并派出学生赴法深造;第三阶段为20世纪上半叶开展的大规模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同时创立了以里昂中法大学为代表的若干中法合作学校;第四阶段为新中国成立至今,中法高等教育合作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开设了多层次多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机构。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070.html
法国是与我国开展合作办学的第三大合作国。据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数据,我国目前已设立本科及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1470个,其中中法合作办学机构共21家,项目共48个。可以看出,中法教育合作在我国中外合作办学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070.html
法国教育体系中的人文与科学融合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070.html
法国作为欧洲文化与科技的重要中心,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丰富的文化遗产以及富有创新性的科技环境,其教育体系被视为人文与科学兼容并蓄的独特范本。从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艺术的辉煌盛世,到近代科学领域的快速崛起,法国始终引领着潮流,持续推动人文精神与科学理念的深度交融与相互启迪。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070.html
一方面,法国教育的课程设置坚持文理平衡,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无论是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还是数学、物理、化学等领域,都有完善且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法国工程师大学校引以为傲的精英教育体系,精心挑选高素质学生,要求他们既要精通数理知识,又要广泛涉猎并深入理解人文理念,这一综合性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具备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跨界人才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070.html
另一方面,法国政府高度重视推进人文与科学的交融,并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行动,如设立诸多科研基金项目,鼓励科研人员对交叉领域开展探索,并对人文领域加大扶持力度。2010年,法国政府实施“卓越大学计划”,整合重组多所法国顶尖大学,旨在提升其全球影响力,包括巴黎文理研究大学、巴黎理工学院、巴黎萨克雷大学、索邦大学等多所法国名校。该计划的实施不仅促进了法国顶尖大学在资源和领域上的合作,也推动了教育理念和课程架构的创新变革,为文理融合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这对于提高法国高等教育在全球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070.html
中法教育合作:实现文理工融合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070.html
尽管中国与法国在历史文脉、人文科学深度融合方面各有发展轨迹,但在科技进步和国际环境的动态发展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同样在稳步前行。2010年,中国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7年,启动实施新工科建设;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发布,新文科建设开始全面推进;2023年,五部门联合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进一步提出推动文科间、文科与理工农医学科交叉融合,对原有专业改造升级再出新。这些举措在鼓励工科与文科创新发展的同时,也深化了对文理工交叉交融的价值认识。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070.html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虽然我国目前在文理工交叉交融的尝试上有所进展,但大多仍聚焦于特定的学科或课程设计,尚未形成广泛而深入的系统性影响。在文理工交叉交融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重要方向之一的今天,中法合作工程师学院将法国人文与科学教育理念本土化,并创新形成文理工交叉人才培养的成功做法与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上海交通大学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简称“上交中法学院”)自2012年成立以来,与法国4所顶尖工程师学校(巴黎综合理工学校、巴黎国立先进技术学校、巴黎高等矿业学校、巴黎高等电信学校)合作,实施了一系列创新策略。我们以上交中法学院为例,探讨分析其做法,为我国的文理工交叉交融探索提供参考与借鉴。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070.html
第一,落实文理工交叉的培养计划。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070.html
学科交叉融合是当前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显著趋势,受到了学术界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应对这一趋势,诸多高等教育机构开始探索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与方法。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通知,决定将“交叉学科”设立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第14个学科门类,标志着国家层面对交叉学科的重视与支持。然而,在实践层面,能够实施交叉学科建设的高等教育机构仍然相对有限。目前,交叉学科专业的设置在多数高校中尚未普及,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往往采取双学位、辅修或微专业等叠加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科交叉的深度与灵活性。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070.html
针对这一现状,上交中法学院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从培养计划的顶层设计入手,探索文理工交叉融合的教育模式。在本科基础教育阶段,该院为信息工程、机械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等工科专业的学生设计了包含1400多学时的思政、语言与人文类课程;与此同时,法语专业的学生也被要求辅修近1600学时的理工科课程,以促进文理工知识的综合运用。在进入工程师教育阶段后,学院创新性采用将人文学科与工科教育进行交叉融合的培养模式。以工科课程为核心,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模块自由组合,人文管理课程则由中法双方教师基于批判性思维、创新、可持续发展等关键能力进行设计和讲授。学生需按照既定的学分要求完成课程学习,以确保其跨学科能力的全面发展。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070.html
上交中法学院的这套交叉融合培养计划涵盖本科至硕士阶段,总计6.5年,分阶段设计培养目标,每个阶段都明确强化了将人文与理工科课程有机结合。通过明确学分要求和优化课程资源配置,学院确立了文理工全面交叉融合的教育模式。这一模式不仅根植于培养计划的顶层设计之中,更体现了学院对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深刻理解和前瞻性思考。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070.html
第二,重构跨文化能力导向的人文课程体系。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070.html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决定性因素。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推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同时伴随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关系的深刻调整,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共识的当下,中国对能够参与全球治理的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增长。这不仅对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革命性的挑战,也对理工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强调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为此,重新构建以跨文化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文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070.html
上交中法学院在10多年教学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结合法语语言与文化、人文社科经管类课程,以提升学生跨文化能力为主要目标,从多语言、多文化、多实践的维度,重构了学院的人文课程体系(如图)。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070.html
在全球治理视域下,跨文化能力是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关键能力,培养过程相对复杂。上交中法学院把其解构为三个主要维度:多语言、多文化和多实践。通过法语语言基础课程与核心课程的精心设置,中法教师携手共授的人文经管和艺术设计类课程,不仅为学院营造了中英法多语言、多文化的浓厚氛围,也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学院通过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项目,如国际胜任力培养暑研项目、国际组织实习机会、策划“卓越·法兰西”系列访谈并将根据访谈编撰出版《思源·卓越》口述史、打造原创法文话剧《赤光》等,将家国情怀与跨文化能力的实践相结合,构建了独具中法人文特色的人文课程体系。这一体系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学术视野,还成为中法人文学术交流的重要双向平台。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070.html
第三,建设学科多元交叉的师资队伍。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070.html
在跨学科培养计划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法语从零起步,学院为其开展一学期的集中法语学习,采用“语言+数理+实践”融合授课方式,由法语教师与数理、工科教师共同执教。一方面,培养学生运用文科思维探究科学技术问题;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运用理工科思维和技能解决语言学习问题。这一模式实现了文理工在课程体系、授课师资、教学方法上的三重融合,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体验。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070.html
经过上述跨学科培养计划的实践探索,我们深刻认识到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他们既是实施主体,更是责任主体。为了更好地培养国际化复合型拔尖人才,传统的单一型师资结构已经不足以支撑,必须向多元化结构转型发展。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070.html
目前,上交中法学院已逐步建立起一支由法语语言教师、数理学科教师、工科专业教师、人文管理学科教师及工业界专家学者组成的背景多元化、结构多样性的师资队伍。其中,外籍教师占比超过50%,营造了良好的跨学科教学氛围和国际化学术氛围。此外,学院还与法国合作学校建立虚拟教研室,通过中法虚拟教研的形式,充分整合双方的优势资源,不仅成功还原了人文与科学相融合的法国工程教育,为文理工融合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也在中法教育合作中增进了两国人文交流。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070.html
第四,师生流动促进人文交流互鉴的能力养成。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070.html
法国是欧洲国家中较早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由国家制定教学大纲的国家。如今,已有近千所中小学开设中文课程,学习中文的学生超过10万人。法国也是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主要目的国之一,目前中国在法留学人员超4万人。2023年,法国向中国8000余人发放了留学签证。中法合作办学的机构和项目,通过中法双学位项目、短期交流交换项目、访问教师(学者)项目、教学与科研交流互访等形式,建立了常态化的师生流动机制,是中法师生流动的主力军。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070.html
不同于观光体验,师生流动为中法两国人文与科技的交流互鉴带来了更加深远的影响。这种直接的交流和接触极大推动了两国的文明互鉴。首先,教师流动不仅限于知识的传递,更在深层次上实现了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交流交融。通过国外进修、讲学或合作研究,教师能亲身体验并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而将这些新元素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其次,学生流动为文化的直接交流和理解提供了宝贵机会。两国学生通过短期交换或留学的方式,深入体验所在国家的文化、语言、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这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使学生们能够全方位地感受到异国文化的魅力,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070.html
师生流动如同一条纽带,连接着中法两国的教育和文化。通过这条纽带,两国的教师和学生得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每个人都如同一颗种子,播撒在对方国家的土地上,同时也将异国的文化理念带回自己的国家。这种无形的交流和传播,不仅增进了两国间的理解和友谊,也为中法人文交流互鉴的能力养成注入了新的活力。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070.html
中法教育合作构筑中法人文交流的稳固桥梁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070.html
在全球化浪潮下,中法两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其中文理工融合的教育模式尤为引人注目,它为两国之间的人文交流搭建了一座稳固的桥梁。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070.html
首先,中法合作工程师学院成为推动中法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例如,上交中法学院在上海地区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两国在科技、工程、人文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这些平台不仅促进了双方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合作,更为两国文化、科技、经济的交流奠定了坚实基础。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070.html
其次,文理工融合的教育模式成为中法人文交流的重要实践内容。在中法教育合作的实践中,中法两国学者、教师、学生能够更紧密合作,共同研究跨学科问题,实现知识和文化的深度交融。这样的模式不仅为两国学者和师生提供了共同语言和理解框架,还促使他们在学习、研究、生活中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这种交流与合作不仅局限于学术领域,更在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等多个层面上实现交流与融合。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070.html
再次,随着中法教育合作的深入发展,一个稳定的中法人文交流机制逐渐成形。这一机制不仅体现在学生、教师等人员的常态性互派与流动上,还体现在学习阶段的课堂互动中,以及未来的科研合作与职业发展等方面,使得两国学子能够更长久、更深入地开展人文交流,共同探索文理融合教育的深度与无限可能。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070.html
中法人文交流不仅在于文化传播和学术交流,更是促进两国人民相互理解、建立友谊的重要途径。中法教育合作,尤其是文理工深入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为两国青年开辟出学习与成长的广袤天地,成为中法人文交流间别样的双向奔赴。在上交中法学院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已成功培育了一批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优秀人才。他们将成为推动中法乃至全球共赢发展的重要力量。(作者李军艳系上海交通大学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教务办公室主任,章丽辉系上海交通大学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院长助理,陆佳亮系上海交通大学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本文为教育部2021年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文理交叉,一专多能”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110042]阶段性研究成果)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070.html
来源:《神州学人》(2024年第7期)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2070.html
- 我的微信
- 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微信扫一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