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每个同学都可以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大模型产品来完成本次实验。请注意,不同的大模型可能会提供不同的建议,其效果也可能天差地别。所以建议大家先比较它们的优劣,再决定如何行动……”近日,在南开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由张金、宫晓利教授精心设计的一堂创新实验课以这样一种有趣的方式拉开了序幕。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383.html
大模型即大语言模型,是当代最前沿的人工智能产品,它可以替人类编程序、写论文,解答任何问题。近年来,张金始终关注并思考人工智能给高校人才培养带来的变革与挑战。他认为人工智能赋能现有教学活动和教育管理都是很好的方向,但不应忽视在人工智能时代未来产业环境对学生能力的全新诉求。“大模型极大降低了程序设计等基础技能的使用门槛,产业对人才创新能力的渴求变得愈发迫切。同时伴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形成,与大模型协作进行创新的能力将会是未来人才需要具备的最重要能力之一。”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383.html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张金、宫晓利教授重新进行了能力培养目标的设计,将未来产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能力需求细化为迁移、分解、纠错、抽象、评测、遴选、重构、集成、优化和设计10项能力,并精心设计了此次创新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学生需要完成一个来自实际工作的真实任务。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383.html
这个任务是一个真实的工程问题——“如何开始制造一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学生被要求与人工智能协作写一段代码、实现一个功能,最后让这段代码在华为国产电脑上跑起来。“学生们可以利用大模型来编写代码、进行辅助优化或对人工代码提出修改意见,甚至撰写实验文档,完全凭借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寻找到与大模型协作的方法。这不仅帮助学生培养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习惯,还能帮助他们识别并强化自己的能力短板。”张金说。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383.html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马有朝参与了这次实验后感觉受益匪浅。他告诉记者,大模型提供了即时的知识查询和代码建议,这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代码调试阶段,大模型还帮助他理解出错的原因等。这种智能化帮助极大减少了调试过程中的时间消耗,并提高了问题解决的准确性。“这次实验不仅帮我在技术上得到了全面提升,还让我对大模型在未来科技中的应用有了更深的理解。通过与智能系统的协作,我体验到了智能技术对我们学习和工作的巨大帮助,也激发了我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浓厚兴趣。”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383.html
这次实验不仅是张金、宫晓利教学团队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中的一次创新改革,也标志着南开大学“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行动计划”——“AI教育教学篇”的深入启动。在被问及下一阶段计划时,张金说:“一方面,我们计划把整个实验设计方案和资源贡献到华为的智能基座等开放平台,供有兴趣的老师参考和使用,同时将继续响应教育部高教司‘慕课西部行计划2.0’的号召,前往中西部高校去协助他们进行本地化改造,推进实验教学课程的西部行。另一方面,我们也将着手进行新形态数字教材的撰写工作和相应课程的数字化改造,为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贡献一份力量。”(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陈欣然)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383.html
- 我的微信
- 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微信扫一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