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的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已经逐渐成为学校家庭社会的共识,然而在教育实践中,教养过度这种新型的不良养育方式在家庭与学校中仍然存在。新时代突破教养过度困局,不仅需要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各司其职并协同配合,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温厚土壤;而且需要激发中小学生的改变动机与内在潜能,促使其主动汲取学校家庭社会育人土壤的营养。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4.html
一、新时代教养过度困局:用力过猛,影响严重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4.html
中小学生面临的教养过度困局由其家长、教师等主要教育者推动形成,作为一种“用力过猛”的教育方式,教养过度会给中小学生带来沉重的压力感甚至是窒息感,直接且持续影响着中小学生的心理社会适应与发展。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4.html
(一)教养过度的剖析:用力过猛的爱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4.html
教养过度通常是一种过分关注孩子的需求和状态,对孩子行为的约束、思维的把控、情绪情感的回应等均超过正常限度的养育方式。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4.html
在家庭层面,教养过度常常源于家长热切渴望确保孩子的成功和幸福,但未能把握好宽严之度。比如,将孩子看作家庭的中心,过分关注和满足孩子的需求,通过各种方式密切关注孩子的生活,尤其表现为侵入孩子的隐私;以“爱”为名帮孩子包办一切,为其扫清成长过程中的所有障碍;严格控制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根据孩子的表现进行奖惩,但这样有条件的奖惩并非基于孩子真正的成长。正如社会学教授Le Moyne所说,“教养方式没有错,但程度错了”。教养过度这种用力过猛的教养方式,是家长对孩子密不透风的爱。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4.html
在学校层面,教养过度通常是一种超出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需要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与方法等超出社会对同龄人的普遍要求,也超出学生生理、心理成熟程度及现有知识经验水平等。比如,对学生进行过度精细化的管理,严格规定和约束学生的言行举止;过于精心地为学生设计学习目标与道路,设置名目繁多、种类齐全但并未遵循教学规律的课程,给学生施加过重的被动学习负担;在学生尚未达到学习某些知识或技能的年龄就对其进行过多的系统或正规的教育。教养过度反映出学校与教师在培养中小学生时的用力过猛,这是一种高要求与高期待的爱。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4.html
(二)教养过度的影响:直接且持续的伤害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4.html
家庭与学校层面的教养过度不仅会直接危害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还会持续影响中小学生的未来发展。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4.html
第一,教养过度会表现为家长等教育者总是代替中小学生完成那些他们本可以通过尝试与努力而独立完成的任务,这会抑制学生发现问题的好奇、探索问题的兴趣与延伸学习的动力,剥夺了学生发展新技能的机会,不利于其问题解决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另外,中小学生的生活重心逐渐从家庭向学校和其他社会环境转移,其自主需要随青春期到来不断增强。而教养过度的家长常以维持亲子关系为由要求孩子顺从自己,导致孩子内心自主与关系需要的矛盾冲突强烈,易引发内化(如抑郁、焦虑等)与外化(如自我伤害等)问题。调查显示,与其他负性教养方式相比,父母过度教养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社会适应问题的解释率更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4.html
第二,教养过度会表现为教师等教育者对中小学生的精细化管理与高标准要求,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安排超出中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这不仅容易引发学生的厌学、焦虑等负性情绪,而且会压抑学生的个性,阻碍学生对内在自我的探索,影响其未来的生涯发展与规划。如果中小学生长期处在高期望与高控制条件下,不断接受“有条件的爱”“高标准的爱”,他们会逐渐按照教育者期望的标准功利地对待人和事,认为只能通过不断追求成就来获得爱,这将不利于他们发展真实的自我,认清自身的需要。一旦中小学生感觉自己不够优秀,就会常常陷入持续的自我否定,失去对生活的控制感甚至失去意义感,只能依附在教育者的外部控制与指导下,无法独立且清晰地规划和面对自己的未来。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4.html
二、凝聚学校家庭社会合力,提供外部助力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4.html
突破教养过度困局对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十分关键,需要汇聚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力量。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4.html
(一)学校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拒绝“让位”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4.html
学校是开展教育的专业单位,必须清晰意识到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中的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拒绝“让位”,不仅需要把握好教育尺度,做到适度教育,而且需要在家庭教育偏航、陷入教养过度陷阱中时,积极为教师、学生及其家庭提供指导与帮助。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4.html
学校教育要谨防过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一是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应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给予点拨与提示。二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不过早、过多地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而是不断观察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并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三是为中小学生提供心理辅导。以学生为主体,留意其心理状况,为其提供情感支持,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缓解教养过度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通过心理普查、与家长及心理委员沟通等方式筛查有教养过度经历的中小学生,并适时针对问题解决能力缺乏、人际交往困难、负面情绪较多等教养过度的消极后果开展心理干预。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4.html
学校要为教师提供支持与培训。教养过度的孩子一般抗挫折能力较差,教师适当的批评教育也可能使其“玻璃心”破碎。而且有些教养过度的家长对孩子过分在意,有时甚至会误解教师与学生的正常沟通,造成维权与投诉的滥用。这会让一些教师有“说不得,管不得”的顾虑,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无法很好地履行职责与义务。学校应充分信任教师的专业能力与判断,成为教师的坚实后盾;应关注教师处理教养过度问题的心理负担,对其进行与教养过度相关的职业培训,指导其发现和了解实施过度教养的家长的真正需求,并合理应对与其在教育理念上的冲突,重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家校关系。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4.html
学校要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与帮助。引导家长充分了解中小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规律,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练习并掌握切实可行的教养技巧,不断提升教养能力,从而降低家庭教养过度发生的可能性;教师与家长协同研讨有关学生发展和学校建设的相关见解,促使家长更加关注孩子成长,更加关注学校发展,促进家校良好合作。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4.html
(二)家长需要做到严慈相济,家庭教育切忌“越位”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4.html
家长应做到宽严有度,落实教育责任,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奠定基础。家庭层面的教养过度是家庭教育的严重“越位”,不仅会阻碍孩子的心理发展,而且会对学校和社会教育造成负面影响。教养过度的家长应主动反思教养观念,积极学习教养知识,不断提高教养能力。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4.html
教养过度的家长应反思并重构教养观念。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思想影响下,教养过度的家长会将孩子看作自己的附属品而忽略亲子边界,根据自己的经验为孩子规划和安排一切。而“养儿防老”的传统模式会使家长将孩子视作未来的依靠,随着孩子的独立性增强,教养过度的家长会感受到强烈的分离焦虑,因而试图通过过度控制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以保持永远的联结。这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阻碍其成长与发展。因此,家长应厘清亲子界限,认识到孩子是正在成长的独立个体,放下“孩子必须依赖自己”的想法,切忌以“爱”为名行“控制”之实,剥夺孩子自主成长的机会。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4.html
教养过度的家长应多学习和掌握教养知识与技巧。一是多用鼓励代替表扬。教养过度的家长常常表扬孩子,其表扬的实质是以家长自身的标准衡量和评判孩子的行为结果。这种“家长高位—孩子低位”的纵向亲子关系容易养成孩子的固定型思维,使其非常依赖外在评价,不断竞争,害怕失败。而鼓励注重过程,建立在“亲子双方平等”的横向关系中,这会让孩子感到被信任,培养其成长型思维,善于评估和接纳自己的努力,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多用鼓励代替表扬,要以具体、易实现且循序渐进的目标取代过高目标,并肯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进步;要为孩子提供平等与尊重的家庭氛围,多肯定孩子的优势,真诚且无条件地积极关注孩子。二是多用倾听和接纳代替说教和控制。善于倾听是促进亲子沟通的有效方式,家长应积极投入与孩子的谈话,善用微笑与温和的目光交流;多采用“什么”“怎么”等开放式语句引发孩子的思考,不要随意打断和评价孩子;接纳孩子真实的状态和需求,多换位思考,理解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背后未被满足的需要。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4.html
(三)社会需要提供有效支持,社会教育尽快“到位”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4.html
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拓展,有广泛的教育内容、充足的教育资源、灵活的教育方式和丰富的教育环境。良好的社会教育有助于家庭教育“正位”、学校教育“归位”,促使中小学生突破教养过度困局,实现全面发展。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4.html
社会教育应该“到位”,支持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要延伸到社会教育。可以通过积极开展公益性家庭教育宣传与指导服务活动,丰富和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知识与技能,缓解其教养压力。另外,家长要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大课堂对孩子教育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闲暇时间陪伴孩子或鼓励孩子自主参与户外活动,在尊重与开放的前提下让其自由探索,放松心情,陶冶情操,从而减轻家庭教养过度的负面影响。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4.html
社会教育需要“到位”,推进学校教育,学校教育要拓展到社会教育。要推进文化、体育、科技等各类社会资源开放共享,作为学校有限教育资源的补充。学校教师应充分使用社会资源,带领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感悟和成长,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以补偿教养过度损害的能力发展。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4.html
三、激发改变动机与内在潜能,实现自我教育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4.html
只有能够激发孩子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即使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能为中小学生的茁壮成长提供营养充沛的土壤环境,给予其强大的成长推力,然而如果学生自身是抗拒、被动的,那么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效果可能事倍功半。从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可能更需要相信和唤醒学生的改变动机与内在潜能,促使其主动“向下扎根”,积极汲取外部养分,通过自我教育主动突破教养过度困局。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4.html
(一)激发中小学生的改变动机:自主支持、能力支持和关系支持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4.html
内在动机十分持久且稳定,不仅可以引起并保持积极行为,而且可以带来内在的心理满足感。然而教养过度背景下的周密安排、过度侵入与控制会阻碍中小学生追求独立性与发展自我效能感和能力感,且教养过度下“有条件的爱”也会让中小学生不断通过达到教育者的要求来保持爱的联结,这也会阻碍其内在动机的激发。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4.html
在积极心理学背景下,自主、能力与关系需要是影响中小学生内在动机的三种基本需要。因此,教师与家长可通过自主支持、能力支持与关系支持策略激发中小学生的改变动机。一是自主支持。多采用开放式问题,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并决定是否要作出改变。当学生出现改变想法时要尊重其兴趣,鼓励和引导其自主选择改变的方式。二是能力支持。鼓励学生承诺实施改变计划,支持其积极体验目标实现的过程,并及时给予鼓励,培养其自我效能感和能力感。三是关系支持。在与学生沟通交流时,多给予其情感和内容反馈,帮助其更加靠近自己的真实感受;对学生表达关怀和信任,让其感受到学校与家庭的温馨,进一步促进与突破教养过度困局相关改变的发生。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4.html
(二)激发中小学生的内在潜能:相信、寻找、调动和扩展潜能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4.html
积极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认识—探索—运用”心理干预模型是一种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模型。模型中的“认识”是知晓积极心理品质的含义并识别自己目前的品质;“探索”是深入挖掘和寻找已有的积极心理品质,并找出首要品质;“运用”是制定将积极心理品质运用在生活中的具体目标与计划,并付诸行动。将该模型运用到潜能激发领域,形成“相信—寻找—调动—扩展”潜能通路,有助于激发中小学生内在潜能,突破教养过度困局。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4.html
一要相信潜能,为突破教养过度困局注入活力。教师与家长在教育中小学生时要相信其拥有内在潜能,并将这种信任传递给学生,帮助其认识到自己的优势,积极看待自我。二要寻找潜能,为突破教养过度困局注入动力。教师要观察和发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与学校活动中表现出的发展潜能,家长要在家庭活动中关注孩子的兴趣与特长,并加强家校沟通。这有助于科学指导学生留心自己日常行为表现,挖掘内在潜能。三要调动潜能,积极发展自身力量面对教养过度困局。教师和家长多采用赏识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正向激励与肯定;营造安全的家校氛围,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教师和家长知晓并满足其真实需要,这是学生调动内在潜能重要的支持性环境因素。四要扩展潜能,积极主动汲取多方力量突破教养过度困局。中小学生不仅要相信并探寻自己的优势与潜能,成功调动和运用自己的内在潜能,还要将其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有助于中小学生独立学习和发展新的技能,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提升自信心与掌控感,实现自我教育,以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积极汲取学校家庭社会土壤中的丰沛养分,消解教养过度的负面影响,爆发出向上生长的强大能量。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4.html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青少年早期过度教养的发展及其对心理社会适应影响的追踪研究”(项目编号:BBA200036)的阶段性成果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4.html
参考文献: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4.html
[1] 严从根,宋波.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生态[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5-12(004). DOI:10.28131/n.cnki.ncshk.2023.001942.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4.html
[2] 夏宇娟,孔繁昌. 直升机教养的内涵、影响和后效[J]. 心理科学,2021,44(03):612-618.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4.html
[3] 林良富. 破解“教育过度”困局的思考与行动[J]. 基础教育论坛,2012(09):8-10.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4.html
(作者胡艺馨系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裴梦雪系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4.html
《人民教育》2024年第9期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4.html
- 我的微信
- 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微信扫一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