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劳动和劳动教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党中央经过慎重研究,决定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提出‘德智体美劳’的总体要求。”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要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2021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把“劳”写入党的教育方针。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共同形成了“五育”并举的育人格局。与此同时,学术界也对这些重要论述的精神进行了多维度深度解读,并且展开了劳动教育基础理论的学术探讨。学界的众多解读和探讨对于推动劳动教育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劳动教育的一些基础问题仍然存在有待继续深化和拓展的空间。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但是现实中有的人却认为“躺平”“佛系”“无欲”更幸福更快乐。面对这样的个人人生选择,劳动教育研究者似乎没有很好地说明幸福与奋斗究竟是什么关系,也就是艰苦的劳动付出是否是幸福的对立面?幸福的本质究竟如何理解?享受快乐等于幸福吗?如此等等。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1.html
一、劳动教育要与幸福关联起来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1.html
从思想根基上说,劳动教育的目的本身包含着其与幸福的必然联系,甚至可以说,劳动教育应该被看成主要是一种正确幸福观的教育。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1.html
劳动教育不仅要成为“五育”之一,更要有正确的思想作为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与幸福、劳动与创造关系的重要论述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是开展劳动教育必须遵循的思想理论资源。党的教育方针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目标,整体上都是要求实现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各种措施和方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牢固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为祖国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1] 从这一点来说,劳动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劳动而开展劳动教育,更主要的是要与人的存在价值和目的本身联系起来。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1.html
人的存在目的是什么?归根到底是一个幸福问题。只是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幸福不是一个物质主义或享乐主义的概念,而是一个奉献的概念,为人类幸福奋斗的概念。或者简单地说,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幸福是一个人的本质概念——即为了“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马克思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互相冲突,一种利益必定消灭另一种利益;相反,人的本性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2] 马克思的这段话表达得很清楚,幸福不是为了自己吃得好穿得好,而是为了人类幸福,同时也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1.html
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广大学生真正把握幸福是为了“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的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这包含着要让学生能够基于劳动付出去理解什么是人、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幸福的标准、什么是幸福人生。离开了人以及幸福的本质,劳动教育的立德树人目标就无法实现。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各自分工来看,劳动教育与幸福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体现其独特性。德育的核心是正确政治立场和独立道德人格的塑造;智育的核心是自主能动主体能力的成长;体育的核心是为了健康体魄;美育的核心是审美认知和判断力的提升;而劳动教育的核心则是追求和创造幸福能力的全面培养。换句话说,“五育”中其他“四育”都是各有侧重,唯有劳动教育关注的是生活中对所有“四育”结果的综合运用和体验,关注的是一个人如何运用其他“四育”的成就去选择、创造和享受真正的幸福生活,是对德智体美方面的教育成效进行立体化检验。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1.html
总之,劳动教育只有与幸福关联起来,并且必须把幸福看成是为了“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才更加符合其立德树人的要求。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1.html
二、劳动教育要说清楚幸福与奋斗的内在关联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1.html
仅仅把劳动教育与幸福关联起来还不够。劳动教育还要说清楚,真正的幸福是从哪里来的。幸福的概念从古至今都在讨论,不同的思想家各有见地。不过,只有立足于劳动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正如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1.html
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3]。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1.html
关于劳动教育的各种规范性文件虽然都强调劳动教育要“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出力流汗”,但是都明确要求以注重“磨炼意志,培养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为目的。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首先就包括“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4] 的基本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广大学生中和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5],指出“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6]。这些劳动幸福思想,应该深刻地融入到劳动教育的实践之中,把其中的道理说清楚。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1.html
或许有人会认为,“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或“劳动创造幸福”是一个很简单的常识,每个人都明白其意义,不需要讲道理了。其实并非如此。比如,许多学生的直观感受却是“劳动带来劳累”“不劳动的时候更幸福”“每个人都更愿意享受现成的果实”。显然,“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还需要深入解读才能被学生普遍接受。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1.html
首先,劳动教育需要引导学生创造性消解劳动的劳累性等各种反向推动力的影响,因为劳动本身是具有二重性的存在现象。当然,这里指的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二重性,而是哲学存在论意义上的二重性,即劳动具有两种相反的属性并且彼此处于矛盾运动中,如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正向意义和反向意义,而劳动教育要思考的是如何推动劳动幸福的正向意义提升[7][8]。任何劳动不可能不带来劳累,不可能只有开心和享受。劳动是一种能量转换过程,需要体能付出。所以,劳累是自然规律,是无法否认的客观存在,也必然具有反向的给幸福带来负面影响的推力。关键是要善于对待这种反向推力。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劳动创造去消解各种劳累所带来的反向力量,例如面对劳累,需要通过劳动工具改进、人与人合作、休闲调节等方式减少劳累性或消解劳动的反向推力。劳动教育需要让学生从这种二重性的矛盾消解中体验到幸福和快乐。幸福在本质上不是逃避各种消极力量,而是用创造性等人类的本质力量化解它。劳动教育在本质上可以说是一种劳动二重性的“化解术”。这就是为什么劳动教育不能娱乐化,必须深入剖析其中的二重矛盾运动,以展现劳动教育与在劳动领域进行娱乐体验的本质差别。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1.html
其次,劳动教育需要让学生明白不劳动产生的幸福感来自于劳动付出在先,而不是来自于偷懒或逃避劳动。人们之所以有“不劳动的时候更幸福”的感知,是因为休息之前劳动付出了,需要合理的休息调节。“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或“劳动创造幸福”并不是说要不停歇地劳动,而是在劳动一定时间之后要合理地休闲、放松、自我调节。所以,需要把“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或“劳动创造幸福”看成一个完整的包含劳动、休闲、享受、消费等诸多环节的链条。有劳动付出在先的“不劳动”实际上是“劳动创造幸福”的一个环节。没有劳动付出在先,就变成了偷懒或逃避劳动而不劳动,就离开了“劳动创造幸福”的大轨道。事实上,如果没有与“劳动创造幸福”的链条对接,不劳动永远不可能会产生幸福感。假若一个人长期不参加任何劳动,终日无所事事,那他得到的一定只有无聊感和空寂感。劳动教育要倡导的是将劳动参与、生活享受、劳动休闲等各个环节贯通起来考虑,让学生理解“工作和生活兼顾”的幸福。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1.html
最后,劳动教育要引导学生将享受建立在不违背“因劳称义原则”的基础之上。没有劳动付出而得到的所谓享受现成果实,实际上是没有道义基础的。缺少根基的获取迟早要坍塌,不可能永久持续下去。这意味着,没有“因劳称义”就没有未来的确定性,从心理上缺乏踏实感。当一个人处于未来不确定性之中,处于对将来的担忧和焦虑之中,也就无所谓真正的幸福可言,只不过是暂时的享乐罢了。“幸福”与“享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幸福是内心深层次的愉悦,享乐不过是暂时的、表层的感官刺激型快感。当把享受建立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之上,就有了“因劳称义”的踏实感,有了相对可预期的未来,从而减少了惶恐和不安。所以,即使不能获得“大富大贵”,劳动却能带给人实实在在的幸福。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1.html
当然,“因劳称义”除了“劳有所得”的意蕴之外,还要有“合伦理”的要求。各尽所能必须与道义进一步联系起来,无害而有益乃合伦理的要求。每个人都有用自己的劳动付出去追求幸福的权利,但不能因为追求自己的劳动幸福而伤害别人的幸福。于是,每个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把这样的无害原则前置于劳动决策之首,以不做违背劳动道义之事为遵循。劳动是主体见之于客体的活动,会有各种结果和后果产生。主体在发动一个劳动活动的时候,需要对相应的结果和后果有充分的预判,对可能的危害有补救措施,要有合道义方面的事先预防和安排。在无法预判的情况下,要有具体可行的补救方案。这样才能充分保证劳动的正义性和合伦理性,劳动创造出来的幸福才会更加持久和具有更高的可享受性。由此可见,劳动教育也是劳动思维(计划、组织、分析、预测、反思等)的培养和提升。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1.html
总之,劳动教育不能简单地喊“劳动创造幸福”的口号,而是要从理论的深层次把幸福的来源和基础与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关联起来,让学生学会同时在放大劳动二重性的正向推力和化解劳动二重性的负向推力中获得幸福,在劳动、休闲、享受、消费的链条中安置幸福的空间,在劳动思维的培养中提升幸福的层级。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1.html
三、劳动教育要透析关于奋斗与幸福关系的一些错误观念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1.html
劳动教育不仅要充分利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述等重要思想理论资源,把幸福的来源及其与奋斗的关系说清楚,并引导学生投入到诚实的创造性劳动中去追求幸福,而且还要善于批判关于奋斗与幸福关系的一些错误观念。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1.html
第一种错误观念:幸福就是解决温饱问题,吃饱饭穿暖衣就是幸福。对于一个人来说,生物式保存当然是第一位的。然而,生存仅仅属于幸福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说过:“对于一个忍饥挨饿的人来说并不存在人的食物形式……忧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9] 也就是说,如果仅仅是维持生命存在,那么人就跟一般动物没有多少区别了,对什么是美也不可能有感觉。人要通过劳动去奋斗,努力争取生活各方面的幸福。所以生存仅仅是基础而已,并不等于幸福。人的幸福是要追求高于动物保存式需要的那种属人的愉悦。所以,幸福是与人的本质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把幸福仅仅理解为解决温饱问题,那就等于说动物水平的生存是幸福了。显然,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是相违背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是用劳动换来的,就等于说用劳动构建作为人的存在,用劳动确证自己以人的存在方式存在着。简言之,幸福的程度取决于超越生存需求的高度和厚度[10]。劳动教育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幸福与人的本质的关联,劳动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成为更像人的样态。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1.html
第二种错误观念:劳动创造幸福,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那就意味着无休止地加班加点工作。劳动教育要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让他们热爱劳动,会劳动,崇尚劳动,但并不是说要把劳动当作唯一的生存方式。人的存在方式除了劳动以外,还要有家庭和生活,要有个人全面发展。劳动既是为了“人类的幸福”,也是为了“我们自身的完美”[11]。为他人奉献和自身全面发展两个方面都同等重要。人类劳动不能机械地理解为肢体活动的短暂过程,还包括劳动过程之外的休闲、享受和消费。马克思在论述人类生产的时候,把它看成是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从来没有把劳动仅仅看成是生产产品的一个环节。人们在劳动时间之外,除去满足生理需要和家务劳动等生活必要时间支出后,剩余的时间属于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自由时间为人们提供更多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机会。这样,幸福与奋斗的关系就要放在劳动的全链条下去思考才有生命意义。所以,劳动教育对于学生既要强调劳动权也要强调休息权。这样完整而全面理解的劳动才符合“科学奋斗”的意蕴[12]。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1.html
第三种错误观念:劳动创造幸福,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当努力奋斗不能得到预设的幸福的时候就应该躺平,停止奋斗。幸福与人们的期待有很大的关系。人们在努力奋斗和拼搏的时候,就必然有对美好生活以及幸福结果的期待。但是,实际情形却可能很复杂。比如奋斗的结果并不如预期的那样幸福,甚至会带来挫折感。这当中的原因可能是期待过高,也可能是实际的境况发生意料之外的变故,也可能是努力不够或者努力的方式有问题等。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简单躺平实际上是逃避劳动,不能正视挫折。无论成功还是挫折,都要用平和的心态对待之。只要躺平不违背“因劳称义原则”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违背了“因劳称义原则”而躺平式生存或以过于佛系的方式对待生活,则是有违劳动奋斗精神的。劳动教育需要正视各种躺平现象,善于分析其中的具体根源,深入思考各种有效的突围之道,切忌惮简单的说教和唠叨。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1.html
总之,劳动教育需要关注对一些不正确的劳动幸福观念的分析和透视,及时解答学生的观念困惑,走出各种可能的迷思困境。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1.html
注释: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1.html
[1] 习近平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 向全国广大劳动者致以“五一”节问候[EB/OL]. https://www.gov.cn/xinwen/2014-04/30/content_2669765.htm,2024-4-22.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1.html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9.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1.html
[3] 习近平. 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30/c_1118776008.htm,2024-4-22.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1.html
[4] 习近平. 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 https://www.gov.cn/xinwen/2020-11/24/content_5563928.htm,2024-4-22.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1.html
[5] 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2024-4-22.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1.html
[6]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 习近平向全国广大劳动群众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EB/OL]. http://www.xinhuanet.com/2021-04/30/c_1127398943.htm,2024-4-22.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1.html
[7] 何云峰,朱丹. 劳动二重性矛盾运动如何推动劳动幸福程度的持续提升[J]. 理论探讨,2022(04).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1.html
[8] 何云峰,齐旭旺. 论劳动教育的本质——基于劳动的属人性与非属人性及其关系的视角[J]. 南京社会科学,2023(07).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1.html
[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1-192.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1.html
[10] 何云峰. 新时代深层民生保障:内涵特征与实现路径[J]. 广西社会科学,2023(09).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1.html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9.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1.html
[12] 潘二亮,何云峰. 高校劳动教育核心素养视域下科学的奋斗精神探析[J]. 青年学报,2022(06).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1.html
(何云峰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1.html
《人民教育》2024年第9期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21191.html
- 我的微信
- 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微信扫一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