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建军:秉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理念,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教育基础

admin 2024年5月27日10:44:54
评论
46 7200字阅读24分0秒
摘要

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其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萌发,成为掌握产业变革主动权和制高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理念重塑、要素重构、路径重建的新质态,是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革命性提升。基于此,本文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发展思想为指导,系统分析教育、科技、人才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独特作用和互动关系,并探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理路和教育行动关键点。

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其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萌发,成为掌握产业变革主动权和制高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理念重塑、要素重构、路径重建的新质态,是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革命性提升。基于此,本文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发展思想为指导,系统分析教育、科技、人才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独特作用和互动关系,并探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理路和教育行动关键点。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一、教育、科技、人才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教育、科技、人才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因子和结构性要素,与生产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其独特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通过培养具有前沿技术及其相应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杰出人才队伍,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转化过程中发挥人力资本和智力保障的基础支持作用;通过教育、科技、人才的紧密结合形成重大知识创新和关键性技术突破成果,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在劳动形态、产业变革和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创新性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引领作用;通过教育变革和科技、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等,催生创新驱动、贡献导向、科教融汇、争先创优的先进文化,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和文化氛围产生反哺作用。系统功能大于部分之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系统推进,将会产生倍增效应,放大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支持与促进作用。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一)基础支持作用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要素,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劳动主体的劳动者,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的,也是最为关键的。新质生产力催生新的产业、新的模式、新的动能,这就需要有新技术和新素养、能够从事新产业和新形态劳动的劳动力及其结构的支持,没有相适应、相匹配的劳动者队伍,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就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教育、科技、人才对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支持作用主要体现在高素质劳动者队伍的培养和满足特定需要的智力支持。高素质劳动者队伍是一个结构化的体系,既包括能够从事先进产业生产的一线劳动者,也包括科技创新含量高的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还包括擅长先进工艺实现和方案物化及实践创新的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资本类型,是劳动者的知识程度、技术水平、工作能力以及健康状况等方面的总和;在影响经济发展诸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关键的。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对我们考察教育、科技、人才通过劳动力的先进技术赋能和素质提升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新质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往往还伴随着要素的全新配置、产业的深度转型,因而理念体系、数据系统、治理结构、评价模式等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而这些作用的发挥就需要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提供高水平、高效能、高质量的智力支持。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二)战略引领作用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新质生产力是由新技术的创新性突破引发的,以创新为主导,没有技术的创新性突破就谈不上生产力之“新”,也难以体现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之“质”。技术创新对生产力的影响往往是“魔力般”的,有时不仅是量变,而且是质变。在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中,教育、科技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其与市场主体、国家战略力量一道构成核心技术攻关的战线,其中人才是能否真正实现创新目标的关键。在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学校具有科学研究的基本功能和重要使命,其国家实验室、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中心等,不仅担负着一流人才的培养,更具有知识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战略任务。高校内空间有限的实验室连着高校外的广阔天地,其学科建设往往支撑着行业产业前沿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在重要领域开拓、尖端人才培养、重大成果研发等方面发挥战略引领作用。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三)文化反哺作用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毫无疑问,思想解放、文化进步、教育发展、人才辈出对生产力具有重要的反哺作用。因此,具有上层建筑属性的教育及其所产生的科技成果和先进文化,一方面受到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制约,另一方面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也会产生反作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需要新型文化、先进文化的支撑和滋润,需要一种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文化环境和良好氛围。在这方面,教育、科技、人才对于新质生产力的文化影响是不可忽视且至关重要的。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值得关注的是,教育、科技、人才对新质生产力所产生的作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基础性体现出“有之未必可、无之必不可”的性状,具体表现在教育、科技、人才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基础的人力、智力资源,提供基础的文化环境和发展动力,提供基础的发展条件。战略性则体现出宏观性、全局性的特点,表现在教育、科技、人才在时间上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超前发展、战略预备、战略储存等方面的价值,在意义上具有战略预判、战略布局、战略推进等特点。基础性和战略性的有机结合、和谐统一,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形成强支撑和高效能。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理路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在洞悉教育、科技、人才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互关系机理的基础上,我们不难发现,创新驱动、一体发展、自主体系建设、高质量推进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路径。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一)创新驱动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从历史来看,生产力的发展有劳动力驱动、资源能源驱动、技术创新驱动、管理要素驱动等多种驱动模式。而可以放大生产力要素、能够起革命性变化的驱动模式离不开人类的创新实践。创新不仅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效提高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支柱,也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立于不败之地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取得系列重大成果。比如,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应继续强化创新驱动战略,把创新驱动战略贯穿于教育、科技、人才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发展之中。应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不同特点强化创新文化熏陶和创新人才培养,如基础教育要通过鼓励探索、弘扬创新、强化创造等方式在中小学生心中播下创造伟大的种子、形成创造神圣的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勇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多元性想象、创新性物化等方面的能力。高等教育要强化基于科技前沿的学科建设、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促进学生孜孜以求、攻坚克难、精益求精、奋斗不懈等创新品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要加强新兴产业、前沿技术落地需要的应用性、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等。要细化创新驱动目标,深化创新驱动举措,提高创新驱动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贡献率。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二)一体发展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布局统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进行集中阐释、整体部署,并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方面揭示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在社会系统中的相互关联性和战略目标统一性,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对教育、科技、人才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内在规律洞察的深刻性与系统性。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有着多方面的逻辑关系。教育、科技、人才都是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因子,都是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标杆,都服务于社会的特定目标。同时,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相互成就,教育是科技、人才的基础,人才又是教育、科技的基础,科技是教育和人才的聚集地。教育、科技、人才在社会矛盾运动中具有三轴螺旋联动的结构关系,第一层面,教育、科技、人才以各自的运行规律为轴心进行自转;第二层面,教育、科技、人才作为相互联系的三个因子进行协同互转;第三层面,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个整体,围绕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要求,在社会矛盾基本运动中体现公转的基本特性。伴随着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求,教育、科技、人才的联动整合关系愈发重要,其一体化发展的协同作用、放大作用、聚力作用将更为凸显。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三)自主体系建设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体现中国特色和充满自主建构的理论、路径、方法、实践。新质生产力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一方面需要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科技体系、人才体系作支撑,需要通过中国实践去探索、去分析、去提炼、去建构。另一方面,作为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技术创新、关键人才培养等,需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理念下的科技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因此,打通教育、科技、人才链条,建构高水平科技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做好实现核心技术突破的人才与教育支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绕不开、躲不过的必然路径。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四)高质量推进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回顾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科技、人才往往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形态上,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关系也有孤岛型、外部联系型、内外交叉联系型等不同状态,其产生的社会效应和生产力促进作用,也往往是低水平、低效能和低质量的。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和内在主线。实践已证明和正在证明,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具有强劲的推动力和支撑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教育、科技、人才体系结构,因此应围绕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构建目标更加聚焦、结构更加紧密、功能更加强大的教育、科技、人才“同心圆”型系统结构,强化高质量推进中系统整体的内在协同和外在统一,努力提高教育、科技、人才系统结构的强度,整体功能发挥的效度,社会效应的可持续度。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三、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教育着力点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出发,基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协同推进的视角,在当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尤其要关注以下几点。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一)强化科学教育、补齐中小学技术与工程教育短板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是潜在的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的生产力。教育在科技教育的启蒙、科技知识的普及、科技人才的培养、科技文化的营造等方面具有重要使命。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首先,要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应深入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提高对科学教育重要性、战略性的认识,避免科学教育功利化倾向。应加强科学教育的基础研究,聚焦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和基本定位,提高科学教育的科学化水平,避免科学教育的泛化倾向。应在培养学生关于科学的价值感、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力上下功夫,避免科学教育的虚化倾向。应关注科学教育的科学评价,强化素养导向和创新能力的增值性、发展性评价。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其次,要加强中小学技术与工程教育,补齐基础教育的短板。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引发的,人类社会每一个划时代的产业变革都是核心技术的革命导致的。核心技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修修补补、简单模仿、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特有方法论的运用。应深入研究发达国家近两百年来中小学技术教育发展历程的基本经验以及近年来中小学技术与工程教育最新发展趋势,从教育现代化和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高度认识中小学技术与工程教育的重要性。应改变鄙薄技术的传统观念和技术工具主义的错误认知,挖掘现代中小学技术与工程教育在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物化能力等方面素养发展的独特价值,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中小学技术与工程教育体系。应防止中小学技术与工程教育贵族化倾向,避免割裂技术教育与工程教育的内在联系,忽视中小学生的技术素养基础而一味追求“高大上”的工程教育,使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技术在学生中形成盲区、产生不当认知。应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技术的综合应用,注重大中小学技术与工程教育的一体化设计,为科技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再次,应根据教育特点加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阶段的科技通识教育。高等学校应加强全体学生的科学教育,因地制宜开展技术教育,尤其要重视科学家精神培养和大学生对包括人工智能技术在内的前沿科学技术的学习和运用,增强学生对现代科学技术的亲近感和整体素质。职业院校也应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强化学生在职业场景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二)突出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人才是生产力发展的最为珍贵、最为关键的第一资源。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根本驱动的,其发展迫切需要学校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和与高技术、新业态相适应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应进一步明晰拔尖创新人才的多样性和成长发展中的个性,强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正确处理面向学生全体的创新能力培养与关注具有特殊才能潜质学生的适性培养之间的关系;应尊重拔尖创新人才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避免“孤岛式”“运动式”“抢跑式”“揠苗助长式”等不良做法,要用超越功利的兴趣、好奇、质疑、探究、勇于创新、百折不挠等品质打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底色,要培养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学会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高等教育尤其要引导学生对知识创新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关注基础研究和科技的原始创新,掌握原始创新的世界观、方法论。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应主动关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所导致的产业、行业、职业的新变化,关注新质生产力发展引领下劳动资料的改进和变化所带来的如程序、数据等非物质形态劳动对象的范围拓展,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强化新兴专业的课程建设、资源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应加强新兴技术教学法的改革与创新,重视职业院校学生面向职场的技术实践和工艺创新以及工程实践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注重职业默会知识和综合素养培养,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劳动力素质新规格、新质量的新需求。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三)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新质生产力不仅带来生产方式、发展方式的变革,而且也必将带来知识生产方式和人的教育生产方式的变革。知识生产方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改写了我们对知识生产方式的认知,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引领下拓展知识生产方式和劳动力生产方式带来了挑战。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这种变化的可能性与迫切性,以教育、科技、人才的战略互动性为基础,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改进和优化知识生产和劳动力生产过程中情境、主体变量组合和要素配置,以高度的开放性、交互性、建构性提升知识生产和劳动力生产的现代性。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是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能够担负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基础。在这方面,应以高度的政治自觉,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探索新时代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路径、策略,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四)塑造有益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教育文化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新质生产力在发展生产能力和生产方式的同时,也在塑造一种新文化和新文明。教育应当关注新质生产力所蕴含的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生产方式创新性发展等可能导致的文化变迁以及所依赖的文化基础。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紧密结合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引领教育文化的发展。要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推进理念下的体制机制创新和评价体系创新,坚持更高水平的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观念,坚持弘扬人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倡导人的个性与社会性、传统性与创新性相统一,努力形成更为健康、更加创新、更有质量、更可持续的教育文化,为卓越人才的喷薄而出、杰出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提供积极的文化环境和价值引领,奠定坚实的教育文化基础。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本文系2023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战略性、政策性重大招标项目“省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的战略研究”(苏教科领〔2024〕1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中国理论与中国探索研究”项目(项目编号:AAA190012)、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研究”(项目编号:JCSZDXM2022002)阶段性研究成果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参考文献: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2]《求是》杂志评论员. 深刻认识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J]. 求是,20245).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3] 王晓辉,黄强.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推进高质量发展[N]. 人民日报,2024-3-129.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4] 张凤林. 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建军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儿童青少年技术与工程教育教席主持人,中小学通用技术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人民教育》2024年第7期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 我的微信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admi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4年5月27日10:44:5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duolaoshi.cn/1901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