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从河北保定到新疆且末的路上拍的一张照片,一路上,我举着‘到西部教书去’的旗子,大家意气风发地奔向这片边疆热土。”4月22日,丁建新指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且末县第一中学墙上的一张照片,对记者说。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7604.html
丁建新是且末县第一中学物理教师,2000年,作为保定学院西部支教团15名成员之一,奔赴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且末县,当了一名教师。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7604.html
如今,24年过去,丁建新刚走出大学校门时的一头乌黑头发,变得花白稀疏了。黝黑的面庞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长了不少皱纹。背也有些驼了,但他的眼里充满着坚定而清澈的光亮。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7604.html
在相隔千山万水的且末县,有这样一个教师群体——保定学院西部支教团。他们深爱着沙漠边缘的这片热土,与每年100多天的风沙天气抗争,他们扎根在这里,奉献青春和智慧,培育着这方热土的孩子。“教育家精神”在他们身上闪闪发光,照耀着这些曾经的热血青年们坚定前行。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7604.html
2014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保定学院赴西部支教群体复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复信中指出,你们响应国家号召,怀着执着的理想,奔赴条件艰苦的西部和边疆地区,扎根基层教书育人,十几年如一日,写下了充满激情和奋斗的人生历程。你们的坚守、你们的事迹,令人感动。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以你们为榜样,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7604.html
带着户口簿到边疆扎根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7604.html
“虽然24年过去了,但当时且末县招聘人员说的那番话,一想起来,就在耳畔响起。”保定学院西部支教团成员、且末县第一中学语文教师李桂枝说。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7604.html
“我们那里很缺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去教书,帮帮我们的孩子。”2000年,在保定学院,且末县教师招聘台前,即将毕业的李桂枝听到了这番话。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7604.html
“我当时很受触动,内心泛起了波澜。”李桂枝说,“回宿舍的路上,我的眼前浮现了一幅画面:一群可爱的孩子眼巴巴地望着空空的讲台,那上面没有老师,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光让我无法平静。”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7604.html
没有过多地想,李桂枝又返回了那个招聘台,毅然签订了就业协议。“从那一刻起,我就下定决心,要在边疆干一番事业,尽心尽力培养这里的孩子。”李桂枝说。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7604.html
“我没有告诉我的母亲,家里人不知道我的决定。”李桂枝说,“直到临近毕业,我才把我的决定告诉了母亲,她坚决反对,说一个女孩子怎么能去那么远的地方,应该在家乡工作才对。”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7604.html
李桂枝没有放弃自己的决定,她和15名保定学院的同学们带着户口簿,打着“到西部教书去”的旗子,历经6天5夜,辗转奔波,来到新疆库尔勒,又从库尔勒绕道和田地区民丰县,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最后到达他们的目的地——且末县。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7604.html
且末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边缘,县城离沙漠最近的地方只有两公里,全年沙尘天气达100多天。这里气候恶劣,夏天几乎不下雨,年降水量不足2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500毫米。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7604.html
“那时候,青春勃发,心里很少想到自己,想的是如何实现作为一名青年的理想信念,虽然那个理想很小,仅仅是站上边疆学校的讲台。”李桂枝说。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7604.html
“在小我与大我之间,15名保定学院西部支教团成员,选择了大我。”且末县第二中学校长周祥雨说,“他们不是来边疆看看,他们是带着户口簿来的,说明他们是下定了决心,要在这里扎根的。”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7604.html
“我们没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只是作了一个青年应该作的选择。”丁建新说,“来了之后,我们发现,这里特别缺老师。站上讲台后,我感觉到我们每个人都显得如此重要。”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7604.html
丁建新学的专业是物理,但由于缺数学老师,他毫无怨言地拿起数学教科书。“如果当时没有我们这15名教师的到来,当年的初一年级的课是开不齐的。”丁建新说,“当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响起,我知道,我们来对了,这里太需要我们了。”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7604.html
从朝气蓬勃的青年,到如今饱经风霜的中年,这15名教师从来没有想过离开,而是深深扎根在这里,在艰苦的环境下生长。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7604.html
老师们说,他们就是15根“小火柴”。这些“小火柴”本来想着为边疆教育发点光,发点热,没想到,24年过去,历经风沙和干旱洗礼的他们,在这片热土上长成了基础教育的“顶梁柱”。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7604.html
“这些老师,是我们学校的‘顶梁柱’,不仅扛起最重要的教学和育人工作任务,还传帮带一批又一批年轻人。”且末县第一中学校长王晓军说,“他们践行着教育家精神,不计得失,无私奉献,浇灌着这片教育绿洲。”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7604.html
像父母一样关心关爱每一个孩子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7604.html
“抱着满腔热情站上边疆学校讲台,但我们遇到了一个最大难题,这里的不少孩子听不懂普通话。”且末县第二中学语文教师刘庆霞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时说。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7604.html
怎么办?作为教师,总不能放弃吧。面对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睛,刘庆霞的爱心和责任感被激发了出来。“我把每一个孩子都当自己的孩子对待,一个一个了解他们,找到他们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用足够的耐心来帮助他们。”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7604.html
写字,一些孩子不是一笔一画写出来的,是像画画那样画出来的。放学了,刘庆霞把这些孩子留下来,一笔一画地教,有时候一个字要讲好几遍,孩子们才能学会。“我从来不生气,我反而很高兴,因为孩子们每天都在进步,每天都在成长。”刘庆霞说。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7604.html
初一学生米合热古丽的普通话说得不流利,数学也考不及格,但她渴望学好,渴望进步。刘庆霞和数学教师刘艳红商量,两位教师决定一起帮助她。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7604.html
为了给米合热古丽增加自信,刘庆霞让她当班里的语文课代表,鼓励她,肯定她。只要她有进步,刘庆霞就表扬她。刘艳红每天辅导米合热古丽学习数学,对她因材施教,降低学习难度,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两位教师就这样一点一点教会米合热古丽。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7604.html
耐心的帮助持续了一个学期,米合热古丽的进步越来越大,学习也越来越用功。三年下来,她顺利考入高中,数学成绩从初一时的不及格到初三参加中考考了120分。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7604.html
得知自己考上高中,米合热古丽当天夜里12点给刘庆霞打电话报告喜讯,刘庆霞高兴得一夜没合眼。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7604.html
虽然米合热古丽离开了学校上了高中,但两位老师仍然关心着她的学习和生活。就在高考前,她的母亲突然遭遇车祸去世,这让米合热古丽遭受巨大打击,没有了亲人,她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压力。这个时候,刘庆霞和刘艳红像母亲一样,向米合热古丽伸出了温暖的手。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7604.html
“她们就像妈妈一样,帮助我,鼓励我,关心我,有什么心里话,我都跟两位老师说。”米合热古丽说,“她们把我当作自己的孩子,我很感激他们,很爱她们。”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7604.html
且末县第一中学语文教师井慧芳的班里有个学生叫孙翔,高考前出现了厌学现象,迟到、早退、旷课成了他的家常便饭。井慧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她时常关注他,找机会和他谈心,引导他,还常打电话给他妈妈,嘱咐她有时间多关心一下孩子。就这样,365天如一日,孙翔的成绩一天天进步,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学校。不仅如此,井慧芳所带的这个班当年29名学生全部考上了本科院校,在且末县引起了轰动。井慧芳用行动和努力证明了自己。如今,她已成为高中语文骨干教师。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7604.html
类似的故事,在保定学院西部支教团的老师们身上,还有很多很多。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7604.html
“老师们十分有爱心和耐心,对学习困难的孩子,他们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直到孩子们学会学懂。”周祥雨说,“这些教师都是学校的学科带头人,他们业务能力强,水平高,为边疆孩子启智润心,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智慧,时时刻刻不忘教育家精神,让学校的教学质量一年上一个新台阶。”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7604.html
引领更多有志青年到边疆从教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7604.html
“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赞扬,让我们倍感兴奋,给了我们巨大动力,说明我们当初所作的坚定选择是正确的。”井慧芳说,“面对复信的如此殊荣,我们没有骄傲,而是时刻牢记教导: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7604.html
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的故事,传到了保定学院,感动了很多人。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李桂枝的故事让保定学院的学生赵艳菊备受感动。2002年,她毅然选择到且末县从教,加入西部支教群体中。之后,陆陆续续有保定学院的毕业生作出了李桂枝一致的选择,站上边疆小城且末县的讲台。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7604.html
目前,保定学院有26名毕业生扎根且末县,奋斗在教育战线。在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故事和精神的激励和感召下,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纷纷来到且末县从教。从2017年到现在,有803名毕业生选择留在这里。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7604.html
“今年3月,我们又从保定学院招聘了15名学生,2024年秋季开学,他们将站上且末县的讲台。”王晓军说。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7604.html
不仅如此,西部支教群体的精神力量还感召了大三学生,今年3月,保定学院15名实习生来到且末县开展顶岗实习支教。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7604.html
“西部支教教师们的故事让我很受触动,实习的时候,我选择到且末县来顶岗支教。”保定学院大三学生甘鸿说,“来到这里后,一边向老教师学习,一边给学生上课,孩子们很喜欢我,我也找到了发挥自我价值的舞台。”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7604.html
“我们已经经历过三次沙尘天气的考验,但都扛过来了,没有害怕和退缩。”甘鸿说,“这里很好,虽然地处边远,自然环境有些艰苦,但发展得很不错,而且越来越好,我打算毕业后到这里来当一名教师。”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7604.html
甘鸿实习的指导教师正是西部支教团的刘艳红。“从刘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闪闪发光的精神,那就是对教育的热爱和无私奉献,这种精神给我克服一切困难的力量和勇气。”甘鸿说,不仅仅是他自己,来实习的15名同学都想毕业后来且末从教,传递和延续好西部支教群体扎根边疆,奉献教育的精神。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7604.html
“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的教师们在且末县教育系统起到了模范带头和示范引领作用,他们常年坚守教学一线,踏实认真,专业能力强,很好地体现了教育家精神的内涵。”且末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党组副书记、局长胡新慧说,“他们对学生关心关爱,感情深厚,有强烈的敬业奉献精神,是学校的骨干和‘顶梁柱’,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教育家精神所产生的巨大力量。”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7604.html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24年里,他们的青春在且末这片热土上绽放,一直在生长,从未褪色。26名支教团成员,不仅在这里安放青春,而且深深扎下了根。如今,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怀揣理想,来到这片热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践行着教育家精神,书写绚丽青春的精彩华章。(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蒋夫尔)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7604.html
- 我的微信
- 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微信扫一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