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阳锡叶 通讯员 巢进文)“当前,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亟待提升‘第二个结合’的思政教育协同效应。”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陈晓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要切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帮助青年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提高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3099.html
陈晓红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顶层设计有待完善,当前国家层面尚未设立指导机构,对高校应当开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也未进行统一,不少高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并未纳入思政课程体系,缺少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机深度融合。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3099.html
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教材的时代性不强。当前,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名称不一、教材不一,其中大部分高校使用的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文化概论》,主要内容以传统文化为主,仅少量涉及社会主义新文化,“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3099.html
此外,“大思政”效应彰显不够。当前,不少高校虽都开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通识性课程,但一个学期、32学时的教学安排无法讲清讲深讲活包罗万象的中国传统文化;不少高校的教学方式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读原著、学原文、悟理想人格的少,把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认知优秀传统文化的举措不多,缺乏与思政教育的联动。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3099.html
“把加强和改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建设摆在思政课建设的突出位置,把依托高水平教材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渠道、主阵地,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在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她建议,在教育部教指委中加快成立“中国文化教育指导委员会”,并新增中国文化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或在相关教指委和基地中增加相应职责,以强化统筹指导;国家层面制定出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的指导性意见,在领导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方面与思政课同要求、同部署、同落实。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3099.html
陈晓红建议,将不同名称的传统文化课程统一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必修课,并把该门课程归入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程体系,把相关教材列为马工程教材,集合各领域优秀专家高质量编写教材,统筹做好教材的出版和推广使用工作。与时俱进加快推进教材体系更新,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3099.html
她还建议,倡导高校分多学期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增加课程学时,帮助学生更好消化吸收,构建起文化自信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一体推进的体制机制。通过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建设大格局的实践教学体系,鼓励高校探索形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特色品牌活动,不断创新德育、美育等方式方法,积极实施文化志愿服务、文化传承项目等。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3099.html
- 我的微信
- 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微信扫一扫
评论